文章
平等對待少數族裔以達共贏
Thursday, August 25, 2011

平等對待少數族裔以達共贏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 劉慧卿

2011.8.25

聯合國在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指出,「鑒於人類一家,對於人人固有尊嚴及其平等不移權利之承認,確係世界自由、正義與和平之基礎」。六十多年過去了,但「人類一家」仍然是遙不可及的目標。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於七月發表報告,指出教育制度歧視、排拒和隔離少數族裔學生,令少數族裔學生即使「生於斯、長於斯」,亦苦無出頭日。

 

被逼接受隔離式教育

根據2006年的統計,19-24歲的年輕人中,22.4%在港就讀全日制的專上課程,但南亞裔(包括菲律賓、印尼、印度、泰國、尼泊爾和巴基斯坦人)只有5.4%,升讀專上教育的機會遠低於本地年輕人,情況極不理想。2008年審議《種族歧視條例草案》時,民主黨已注意到大部份少數族裔學生因為中文科不合格而失去升讀大專的資格,因此爭取大學承認少數族裔學生在較淺易的GCSE的中文科成績。即使如此,中文仍是少數族裔學生升讀大學的障礙,因為他們大部份未完成中學已被淘汰出局,而學習中文的困難是主因。即使少數族裔學生沒有因種族而被直接歧視,有學校不公平地要求他們達到某一中文水平,也有可能構成間接歧視,違反《種族歧視條例》。  

 

特區政府對少數族裔的重要支援之一,是每年為28間指定學校提供30-60萬元津貼,這些學校的學生以少數族裔為主,因此採用較淺易的中文課程。其他學校也有收取非華語學童,但很多得不到津貼,因此缺乏支援。少數族裔學生若到主流學校,不但學不好中文,連其他學科也難學好,因此只好無奈地選擇指定學校。而且,若學校增加招收少數族裔學生,有些華裔家長便為子女轉校。於是,少數族裔學生只能在一個被隔離的環境中學習,不但不利他們學習中文,日後適應大專院校、融入主流社會亦更加困難。這種隔離式的教育,亦可能違反了《種族歧視條例》。  

 

僵化的語文教育制度,令很多少數族裔失去升學機會,日後的發展更是困難重重,造成跨代貧窮。這些年輕人不能發揮潛能,是社會的損失。隔離的教育制度進一步將他們排拒於主流社會,若他們對社會感到不滿甚至產生敵意,絕非香港之福。相反,改革歧視的教育制度,投放更多資源在少數族裔的教育,幫助他們發揮所長,最終令整個社會得益。不同種族的學童自小學習互相了解和接納,是一個文明社會的基本素養。  

 

應進取地促政府改善

各界多年來提出了很多建議,以減少教育制度對少數族裔學生的歧視。立法會在審議《種族歧視條例草案》時,要求政府仿效外國,制訂平等政策,但建議不被接納。2009年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審議香港落實《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的情況時,表示關注政府沒有為非華語學生制訂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育政策。2009年民主黨要求政府因應少數族裔的能力、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設中文基準試,在立法會獲不同黨派議員支持,但建議仍被政府拒絕。  

 

最近,平機會要求政府檢討指定學校的政策、為少數族裔學生另設中文課程,當局也諸多推搪。面對冥頑不靈的政府,平機會應採取更進取方法,運用《種族歧視條例》賦予的權力,進行正式調查,甚至提出法律訴訟,促使當局作出改善,讓少數族裔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