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從不可能中尋找可能
Sunday, July 01, 2007

很多外人都覺得香港唯利是圖,我們戲稱「前途」是「錢途」;將投資等同希望發達的觀念,都令外人側目。卻原來,香港人卻帶點美國式的天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往往為我們帶來一些驚喜。 誰料到七一會令政府撤回廿三條?誰又能預計到,中產專業人士,保送百多名民主派人士入選委,令本來沒有競爭的特首選舉,出現了第二個候選人? 實踐產生摩擦爭拗 十年來,香港經歷過最不可能。

 

當然,從殖民地變為特別行政區,並以「一國兩制」的模式實踐,初期必然會有很多實踐時產生的文化衝擊、摩擦和爭拗。 摸着石頭過河,有時跌一跤在所難免。回歸本身,在外人眼中已是在不可能中尋找可能。香港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金融風暴和財赤不可預計,禽流感也無從預防,科網股爆破連美國也未能倖免於難,香港怎能獨善其身?這裏每一件事,都足以令民主國家的執政黨受批評、主要官員辭任,甚至在選舉中被撤換。不過香港沒有。 市民可以原諒天災,可是,沙士不能處理得好一點嗎?廿三條一定要用這種方式推銷嗎?一定要寸步不讓嗎?數碼港為甚麼不能招標?政改方案為甚麼沒有討論的餘地? 做得好,連任;做得不好,換人。這是西方民主社會的方式。董建華政府做得不好,董建華被撤換了,可是,使用的方式,卻不是用市民的手投票,而是用腳投票。

 

香港人熬過了艱苦的十年,經歷這樣的苦難,以為要奄奄一息,這個國際都會從此變成歷史名詞。就像我們上一代,在「一塊光禿禿的石頭」上,創造出香港的經濟奇迹,我們面臨從未遇過的經濟不景,卻又一次奇迹地迅速復甦。 要學溫總體察民情 令人失望和遺憾的是,政府不但沒有做好本份,更可說是製造出很多人禍,因為政府沒有學溫家寶總理。溫總理關注基層國民農民的生活和困難,雖然內地尚未能讓民意透過體制反映,但溫總理與煤礦工人吃飯,就是為了親身了解他們生活的狀況。 我們的董建華卻視為做騷。不論你是否支持保留天星鐘樓,但從曾蔭權將天星鐘樓粗暴地拆卸和迅速輾碎的行動看來,或許更聰明更懂政治公關的他,在聆聽民意方面,也不比董建華強。

 

香港市民歷練10年 香港曾經是遠東最耀眼的明珠,過去十年香港遇到的問題,或多或少與政府缺乏民意授權有關──政府不是民選,社會發展便舉步維艱。或許,香港市民都是火鳳凰托世,能在浴火中重生。十年來的歷練、困難,不但沒有打退市民的夢想,而且更令他們相信,擁有一個向市民問責的政府,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建華之亂完結了,是不是就等同蔭權之治會來臨?相信沒有人可以保證。所以,最好還是市民有得揀,揀錯了只好怨自己,揀錯了下次再揀過,社會不是和諧一點、有效率一點嗎?普選,誰說不可以?誰說不可能?別忘記,香港人最善於在不可能中尋找可能。

 

同刊於2007年7月1日新報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