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從A股看中港關係十年
Friday, June 01, 2007

二月底,上海A股的黑色星期二,近千隻股份跌至停板,港股全日下跌三百六十點,美國及歐洲、亞洲的股市也難倖免。上月底,中央政府財政部將股票印花稅由0.1%增加0.3%,A股再次下跌,恒生指數也應聲下跌。上海跌市是否全球股災的「元兇」,市場莫衷一是,內地市場較封閉,資金流動不如已發展國家般容易,能否引致美國股災是疑問。但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內地公司在香港上市、部份同時發行A股及H股,內地更有計劃吸引本港公司到內地上市。內地若有大型股災,就如沙士一樣,香港和整個亞洲及歐美都難獨善其身。 當然,香港與內地的金融市場畢竟不同。香港的投資者和市場比較成熟。

 

不少投資者已有數十年經驗,即使普羅市民,也親眼目睹七三年、八七年、八九年及九八年的股災,以致沙士期間的經濟低谷。香港投資者對股市泡沫較警覺,以及分散投資的概念比較強,加上資金較充裕,對跌市的承受能力較強。但是內地的股民尚未成熟,可能對股市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一旦出現股災,對社會的衝擊遠較香港嚴重。雖然內地的監管機構有很多留學西方國家的精英和金融業專業人士,但是危機處理的能力,都需要在實戰中磨練。監管者若未經歷處理金融風暴或股災,在遇上股災處理善後時,難免有不完善的地方。內地的市場已有不理性的跡象:不少本港財經界人士都指A股已呈現泡沫,呼籲投資者小心,但內地仍然一面倒瘋狂,政府處理起來更是困難。以今次增加印花稅為例,其實只增加了股票交易的成本,對股民的盈利影響極微,但A股因而大幅下跌,股市的反應似乎過份敏感。

 

筆者知道,很多人認為:內地政府持有不少股票,而且年底將舉行十七大,明年又舉辦奧運,所以政府不會容許股市大跌。但是,政治市不能長久,正如麵包不可能長期比麵粉便宜。一旦股價過高,終有一日需要調整,問題只在於何時調整和如何調整而已。 內地政府可以容許市場自行調整,也可以透過各種行政措施冷卻股市,但是後者可能引伸到公平問題,甚或是會否引誘知道內情的官員進行內幕交易,都令人擔憂。不過若只讓市場自行調整的話,卻又恐怕一次過的大調整,結果是全部股份跌停板,更引致社會動盪。

 

筆者認為,內地政府可參考香港的做法。過去十年,香港的金融市場成熟了不少,例如有新的法例監管金融市場,透明度普遍來說增加了,而引入內地公司來港上市後,在港上市的公司也更多元化,雖然這也帶來新的問題:跨境執法困難,但大致上,金融市場較過去更穩健,更令人滿意。還有,內地可以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尤其是容許投資者在升市時看淡的產品,以及具對冲性質的衍生產品,都有助讓A股和內地投資者變得更理性。 香港投資者可以買空股票、買期指、牛熊證、與股票掛勾票據、期權、權證,其至利率期貨,投資者可以看好看淡,既能用於對冲減低風險,又可以讓眼光獨到的投資者,在任何市況都可獲利。

 

這些產品都有助投資者考慮金融市場發展方向後作理性投資,甚至單純作為參考資料,也極有價值。 反觀上海的金融市場,除了極少數股票提供權證外,基本上沒有具看淡或對冲性質的金融產品,連期指也未有具體推出日期。投資者只能一窩蜂購買股票,而寄望自己能在股災前及時離場,令市場發展更不理性。當然,這些產品不能一下子推出讓所有人使用,但內地可以將較複雜的槓桿式產品限制予有相關知識的機構投資者使用,避免散戶未具足夠知識而胡亂運用。 金融市場尤如一個經濟體系的加速版。

 

十年來,香港和內地的經濟發展的關係,有如香港與上海的股市一樣:內地發展迅速,兩地的關係也更緊密,發展唇齒相依。大家都知道,內地一旦出現問題,香港也大受影響。我們經常說內地一個噴嚏,也會令香港重感冒(甚或肺炎),但內地市場尚有很多地方待完善,政治和經濟風險都較高。無論是為中國好,還是為了香港好,內地在改善各方面的社會制度時,也可以參考香港的經驗。畢竟,有不少制度或做法,是多年經驗累積而成。

 

同刊於2007年六月號盛世雜誌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