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保育政府山 拓懷舊旅遊
Friday, September 08, 2006

有意見認為,保護現時政府總部建築是「暴殄天物」,該地皮價值逾百億,而在1957年建成的低層大樓,「怎樣說也不美」,絕談不上是古迹,毋須保護。這種想法反映現時香港保護文物法例及政策的重大缺陷,是重「點」不重「面」,只願保護那些夠年期的法定古迹,但卻忽視保護古迹附近的環境和氣氛,集體感情和回憶,只能保存到原建築物的外殼,未能保護古迹整體的歷史風貌。

 

古舊建築群 重現開埠風情 例如荃灣的三棟屋,就是擠在高層大廈夾縫裏的古迹,令古迹的外觀大打折扣;前上環街市門前的鐵排氣口,亦與古建築格格不入。保護古迹真正的意義,不單是保留舊日的建築特色,更要讓市民了解香港過去的生活風貌。因此,我們有需要把古迹串連一起,由「綫」及「面」,由古迹到建築群,立體地呈現當年的城市設計脈絡及建築物之間的呼應,重現昔日的香港故事和社會記憶。

 

 

「政府山」對香港發展的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中期。1841年,英軍在水坑口登陸香港,揭開殖民地的歷史。1841年11月,《南京條約》還未簽,英國人已計劃管治這片土地,並在中區雅賓利道和現今花園道之間山坡,劃為政府專用地帶,稱為「政府山」。 若我們從整個「維多利亞城」的布局來看,就更能見到「政府山」在規劃上的意義:英國人在1841年11月佔領香港後兩年,港府就以當時英女皇的名字,為上、中、下環一帶冠以「維多利亞城」(City of Victoria)的稱號。「政府山」位於「維多利亞城」的中央,集中本地的管治機構。

 

但有效的殖民管治不能沒有軍事及執法機關,所以「政府山」以東,即現時金鐘一帶,則定為軍事專用區,有炮台、兵房、士兵訓練場、軍官官邱等軍事設施。就好像現時香港公園一帶是昔日的域多利兵房:而現在的茶具文物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紅綿路婚姻註冊處等,昔日的用途都與軍事有關;建於1846年的茶具文物館曾是前三軍司令官邸,更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歐陸或建築。 而「政府山」的西邊則集中了一組司法和執法機關,包活坐落於亞畢諾道、奧卑利街及荷利活道交界的域多利監獄、前中區裁判署和中區警署,這建築群在1995年列為法定古迹。

 

「政府山」加上它東西兩翼的軍事及司法執法機關,構成了香港160年多前開埠時「維多利亞城」初建時的完整規劃。因此,保護現時政府總部建築群,就能保留昔日「政府山」及「維多利亞城」由遠而近的、立體完整的規劃,從而有助我們的下一代認識及了解香港的歷史發展。 歷史景區 旅遊效益高 另一方面,「維多利亞城」作為香港重要的旅遊資源,有很大發展潛力。旅發局做了很多工作,發展香港的旅遊業。政府也積極發掘不同的旅遊景點,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港。

 

但「政府山」是不假外求的歷史景區,而香港由殖民至回歸中國的歷史,正是香港極重要的特色,也是旅客來港希望看到的歷史景觀和舊日風華。當澳門城區已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成功吸引更多的旅客時,政府也應該全面保護包括香港「政府山」在內的「維多利亞城」,並把它開發成一個歷史旅遊點,既為香港保留歷史的風貌,也為特區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經濟發展破壞香港不少古迹古城,失去很多歷史文物,這已是不能補救的遺憾,往者已矣,來者可追,絕不能一錯再錯,忘記歷史,拆毁「政府山」。

 

同刊於2006年9月8日經濟日報

作者: 楊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