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做數和守財
Thursday, March 09, 2006

在財政預算案公布前,輿論一般認為財政盈餘可達二百億元,讓財爺唐英年可以減稅兼派糖,令中產喘喘氣,讓基層減減壓。可是,財爺在立法會宣讀財政預算案時,表示○五○六年度的財政盈餘只有四十一億元,令很多人大失所望。本來,四十一億元的盈餘足可推出不少紓解民困的措施,可是財爺死抱「審慎理財」的原則,令預算案上不能紓壓,下不能解困。未能回應訴求 在預算案公布後,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即展開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五成的受訪者對預算案感滿意,但亦有五成三的受訪者稱減稅措施未能達到「力之所及,與民共富」的目標。

 

其後,中大亞太研究所進行的民調顯示,只有兩成五的受訪者滿意預算案,認為預算案對弱勢社群照顧不足的也有近四成六。兩項民調均顯示,預算案未能回應多數市民的訴求,不過在不民主的政制下,市民對之只能無可奈何。 然而,港府早前卻公布了去年度首十個月的財政盈餘,竟高達一百九十六億元。澳洲會計師公會香港分會稅務委員會主席王銳強在接受訪問時指,除非港府在年度最後兩個月的收支嚴重不平衡,否則盈餘最後不會低於一百億元。而民主黨根據以往三年的數據,估算實際盈餘可高達一百五十億元。

 

嚴重錯估財政 其實,只要翻查過往幾年的數字,便會發現預算案嚴重錯估財政盈餘的例子屢見不鮮。早在九七年曾蔭權仍任財爺時,九七九八年度預算案估計的盈餘約為三百一十六億元,至年度接近完結時,港府修訂盈餘至約五百九十億元,但最後實際盈餘竟高達八百六十多億元。 曾蔭權其後的數份預算案均有相當程度的偏差,及至梁錦松上場,他的首份預算案估計○二○三年度約有四百八十億元的赤字,最後實際赤字卻為六百一十多億元。至現任財爺唐英年即位後,似乎亦承襲了「做數」的壞習慣。○四年,財爺宣讀他的首份預算案,當時預算有赤字六百二十多億元,但年度終結時,實際赤字只有約四十億元。 應該兌現承諾 港府的估算接連失準,預算案難免令人有「高估赤字、低估盈餘」的感覺。當赤字高企時,財爺可理直氣壯地加稅。若盈餘偏低,要求財爺派糖便變得強人所難。雖然,港府「量入為出、審慎理財」行之有效,乃港人的共識,可是審慎理財並不等同守財奴。根據港府的公布,存於金管局的財政儲備已達三千一百多億元,相當於十五個月的政府開支。財爺合理地派糖,並不會危害財政穩健,反之更可刺激經濟。

 

過往數年,中產階層需繳納相對較多的稅項,草根階層則要面對不斷增加的開支。特首及財爺曾指經濟好轉和財政狀況改善時,便會考慮減稅。反觀新加坡,儘管當地政府只錄得約四億坡元的盈餘,仍編列二十九億坡元的赤字預算,以扶助基層人士。既然港府有相當的盈餘,財爺便應兌現承諾,推行減稅及扶助弱勢社群的措施,不要做數,也不要做守財奴。

 

同刊於2006年3月9日蘋果日報

作者: 范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