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對《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的初步意見(香港部分)
香港位處珠三角灣區內,在1000多平方公里內,住了逾700多萬人,人口密度極高,在缺乏良好的整體城市規劃之下,市區過度發展,居住環境綠化設施及公共空間不足,向有「石屎森林」之稱,加上空氣污染持續嚴重、大地產商壟斷、房屋價格飊升等問題,市民生活艱辛,與成為一個宜居城市仍有很大距離。
特區政府上月中公布了《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灣區計劃」)研究報告,關乎整個珠江三角口,包括5市17個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共2,500多萬常住人口的發展規劃,並展開公眾諮詢。但諮詢期不足一個月,諮詢期之短,以及在諮詢期完結前,未有提交立法會相關事務委員會進行討論,是前所未見。
以往香港中環、灣仔等海濱設計研究,也屬概念性規劃,亦會有不少於3個月的諮詢期,舉行多個工作坊、研討會及公眾論壇,並提交立法會討論。
「灣區」幅員包括整個香港,「灣區計劃」包括一些概念性或原則性的規劃,例如香港與內地建立綠道跨境融合、香港生態資源融入灣區整體保育體系內(香港25個郊野公園融入灣區森林體系、香港米埔及內後海灣濕地屬省立濕地公園體系)、香港增多綠地空間以使環境績效指標達到90,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香港人均公共服務設施要超出發達國家平均水準等,同時,亦包括多項具體項目,例如香港建設135公里長的綠道網絡、香港皇崗/落馬洲口岸及沙頭角口岸的綠道跨境交界面建設、香港興建紅花嶺郊野公園,列入省立森林公園體系、共建粵港澳大氣環境監測預警系統等。
這些涉及原則性及個別項目的發展方向,再再需要給予公眾充份時間及資料,參與討論,就研究報告提出疑問及意見。 因此,民主黨促請特區政府在2月10日第一期諮詢完結後,進一步延長諮詢期,提供更多研究報告的背景資料,給予更長時間,進行深入的公眾論壇及研討會,以便香港有充份討論,特區政府亦可把立法會及政府收集到的民間意見,一併交予中央政府及這項研究計劃的顧問組考慮。 針對香港欲成為宜居城市的規劃,民主黨提出以下初步意見,希望特區政府認真研究,提出及落實改善措施,令香港能真正成為宜居城市,港人生活舒適。
- 堅守一國兩制: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特區政府須確保香港的自主規劃權,根據港人意願,自行制訂香港的發展方向和策略,改善現有規劃制度,實踐港人治港,把香港建成宜居城市,並幫助國家整體發展;在規劃香港發展策略時,須維持香港的獨特性,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都會城市,同時,亦要具前瞻性及敢於提出創新和領先概念,既利用大陸腹地及CEPA的優勢,發揮互惠合作及良性競爭的作用,亦能配合與世界發展接軌;
- 注重城市發展策略規劃:香港規劃欠佳,主要問題在於特區政府不注重規劃,這既因為落伍的「小政府」心態,亦因為過分遷就地產發展商及大企業,而缺乏民主授權的特區政府更是魄力不足,時有「小做小錯、不做不錯」的心態。國內由於經濟起飛,策略規劃和城市競爭力長足進步,特區政府必須加強對香港城市發展策略規劃和產業促進的投入和資源投放,面對與國內及東南亞各經濟體系的競爭,加強香港研究和推動城市發展的策略規劃。
- 提升香港宜居質素:香港和國內有不同的法律規管制度,實踐起來亦各有差異,但就著一些宜居指標,例如涉及綠化、保育生態環境、空氣、水質的環境績效指標,涉及居住環境品質的指標,包括每萬人有多少個醫生、每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等,特區政府應參考國際及國內一些較佳的指標,為香港訂定中、長期指標及達標時間表(類似工作指標 KPI),並協助灣區內其他城市一起提升及落實相關宜居質素;
- 研究設立「副都市中心」:香港過去長期圍繞維多利亞港發展城市,使維港兩岸過度集中發展,出現種種密度過高、屏風樓、樓價/租金太貴、地產霸權、產業不振的問題。特區政府應制訂具區域特色的全港發展策略,考慮在維港兩岸以外的其他區域,發展各具特色的副都市中心,例如「教學城」、「科技區」、「商貿區」、「文化生態旅遊區」等,區內備有就業機會、完善的房屋、交通及社區設施,協助香港有序發展,避免香港在整個「灣區規劃」下遭邊緣化的可能性;
- 制訂全面可持續發展指標:例如採用世界衞生組織空氣質素指引,作為香港的空氣質素指標,制訂達標時間表,以改善香港空氣質素;制訂可再生能源及節能指標,鼓勵採用可再生能源及推動綠色建築;
- 加強規管保育:特區政府應制訂全面的法規,保育香港的古物及古蹟、歷史建築物、樹木、具生態價值的濕地及綠化地帶,以避免類似「南生圍遭火燒事件」重蹈覆轍,珍貴自然資源先遭破壞,後遭消滅;
- 打破企業壟斷、訂立競爭法:大企業壟斷型經濟已經對香港的實體經濟發展和中小企業生存造成傷害,特區政府應盡快訂立競爭法,以打破大企業壟斷情況,協助中小型企業發展;
- 規劃居屋用地:80後、90後的香港年輕人對香港發展兩極化、貧富懸殊、住窩居、「打一世工做房奴」等現況強烈不滿,為此,他們有的不願生育下一代,有的養不起下一代,特區政府必須盡快重訂復建居屋政策,規劃居屋用地,提供一般市民可負擔得起的住房,讓大家安居樂業;
- 推動經濟多元化、開拓就業、解決驅逐年輕人問題:香港從工商貿易、航運,發展至專業服務及國際金融中心,很多這類經濟業務已移遷或外判到國內或其他經營成本較相宜的地區,不少小工廠、小企業從香港搬到珠三角,再搬離珠三角,不少年青專業人士離開香港,在國內或海外工作和居住,人才外流問題逐漸嚴重,年輕人有被「驅逐」的感覺,特區政府須透過完善的土地規劃,推動多元化本土經濟,為港人提供本土的經濟活動及就業機會,增加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
- 公眾參與、規劃民主化:所謂「權為民所賦」,特區政府在推行各項城市規劃時,打從概念性、方向性開始,便應仔細地作出公開諮詢,透過工作坊、小組討論、詳細問卷等,容許市民發聲,讓市民高度參與,先取得公眾就發展大方向的共識才推進具體的技術性規劃諮詢程序,使在推展香港成為宜居城市的規劃工作時更便利順暢,達致「以民為本」的規劃;
- 加強國際參與:香港一直朝國際城市發展,很多法規、專業及生活文化準則都採用國際標準或指引,屬外向型經濟;香港優勢是與世界各地有迅速和便利的聯系,香港應保持這既有優勢,在規劃香港整體發展時,不單面向國內,也要面向國際,加強與國際專家交流的機會(例如提供「灣區規劃」研究報告英文文本供外國專家參閱),參考他們的意見,甚至引進國際投資者參與香港的規劃發展。
發言人︰ 民主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