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大家尚記得負資產對香港經濟以至政府財政狀況的影響。香港只是一個小小的經濟體系,樓市泡沫爆破對香港的影響也如此深遠,大家可以想像,現時英美兩國的樓市下滑,再加上美國次按被重新包裝成具槓桿原理的結構金融產品,美國樓市泡沫爆破的影響,便透過這些金融產品和跨國金融機構,蔓延至歐洲。 雖然金融海嘯對香港普羅市民的影響,暫時只止於雷曼迷你債券,但筆者預期,隨着股市急瀉,香港的經濟會轉壞,包括商業投資轉趨謹慎、私人消費減少、樓市也可能隨之下滑、失業率上升。
由於政府稅收依賴企業盈利、市民薪酬水平、賣地收入、印花稅和外匯基金的投資表現,金融海嘯和香港經濟下滑肯定會令政府收入下降。然而,當經濟不景時,政府開支會增加,如福利開支及應付經濟不景的紓解民困措施。 開源難宜考慮節流 筆者估計,明年政府可能會出現赤字,政府有需要檢討現時公共財政政策,了解如何應付赤字。政府雖然負債不多,但政府不可輕視此次超級金融風暴,筆者擔心香港會陷入嚴重的赤字。若讀者不善忘的話,應該記得過去幾年經濟不景時,政府赤字可高達700億元,政府有儲備,但若香港同時出現嚴重赤字和金融危機,情況也可能十分嚴峻。
然而在經濟不景時加稅,會加重市民負擔,是無辦法中的辦法,而且經濟不景市民收入大減,即使加稅,政府的收入也不會大增,故政府應先考慮其他方案,盡量削減無必要的開支,例如延遲興建部分年前曾蔭權在施政報告提出的十大基建。 因時制宜重審需求 經濟好景時,中港交通頻繁,興建新的跨境交通基建大有需要,然而當香港經濟面臨嚴重的考驗,政府又出現赤字,政府必須重新檢討這些基建的需要。
以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速鐵路為例,若美國和歐洲經濟陷入衰退──或者如一些人所預言比1929年的大蕭條更嚴重,則中國的出口會放緩,若情況惡劣,珠三角一帶可能有不少工廠會倒閉,來港的貨運量減少,旅客也會減少,中港兩地的跨境交通需求也會減少,那麼香港還是否需要這麼快興建幾項跨境基建呢?還是延遲計劃數年,減輕政府在經濟不景期的財政負擔?當然,繼續落實部分計劃,有助維持就業市場平衡,但政府必須務實地重新評估這些計劃對經濟和公共財政的影響,以及在經濟不景時,香港是否還需要這些設施,才決定是否按原定計劃展開工程。
上述幾個計劃涉款逾500億元,如果評估結果顯示部分基建暫沒有急切需要時,則政府應務實地考慮延遲部分工程至兩至三年後才展開,這樣既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也可避免興建一些巨型又沒有需求大白象基建。
同刊於2008年10月15日新報
發言人: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