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在2006年12月底進行「1997-2007回歸十年」的民意調查,是民主黨2007年的第一個活動,亦是民主黨「回歸十年工作組」的首個活動。選擇在1月2日,由主席何俊仁聯同「回歸十年工作組」主席吳永輝及成員蔣月蘭公佈,並同時代表民主黨仝人祝賀市民新年進步、中港的民主人權和經濟一同發展。「1997-2007 回歸十年」的民意調查,在2006年12月27-30曰以隨機方式抽取電話號碼再以自動系統進行電話民意調查。共撥通 15217 電話,成功個案為844 宗。 調查結果公佈如下: 1. 與十年前比較,有36% 的人覺得他的經濟狀況變得「稍差或很差」,另外 34 %的人是「差不多」,沒有改善的市民共佔7成,只有3成市民覺得是「稍好或很好」。
近年本港的堅尼系數高企,從回歸前的0.4上升到0.525,是已發展國家/地區之末。 我們同意一些調查顯示06-07年比去年樂觀,而很多公司營利亦有改善,但是,貧富差距嚴重,普羅市民未能分享經濟成果,社會缺乏社會向上流動。同時近期多宗家庭悲劇,都反映了香港「相對貧窮」問題嚴重,而「扶貧委員會」一直被指缺乏政策方向。民主黨認為,政府應該建立更公平稅制使社會各階層可合理共享經濟繁榮成果,「扶貧委員會」應該在跨代貧窮、在職貧窮、婦女貧窮、長者貧窮、地區貧窮等方面定出對策,儘快執行。
2 對於「生活質素」,與十年前比較,情況與「經濟狀況」差不多、而略為好一點。即明顯有生活改善的市民約為3成,大約7成的市民沒有明確的生活改善,34%生活質素比十年前「稍差或很差」,是生活質素的惡化。 就整體「生活質素」而言,雖然問卷調查沒有深入問到各種 居住、環境、污染、食物、交通、市政、文化、自由等細項。民主黨一直跟進了解市民需要,要指出回歸十年雖然在中港經濟融合上有明顯進展,但是在食物安全、環境污染、言論空間等,有所倒退;而人大釋法、介入本地選舉等事亦令「港人治港」亮起了警號。就算在經濟領域上,亦事實上面臨「邊緣化」和「內地省市競爭」問題。
3 對於教育,回歸後政府一直致力進行的「教育改革」,比較不受到市民的認同,有47%市民認為「稍差或很差」。我們不抹殺教育上增加資源、加強電腦化和語文、減少考試壓力等教育改善措施,但民主黨要指出十年教改,人和不足,與辦學團體和工會衝突,而一些政策或事件,例如副學士升學問題, 寧願殺校而推動小班教學遲緩,官員不體諒老師壓力等,都大大影響了市民的觀感。民主黨對政府部份接納我們「資助學前教育」的建議表示欣慰,希望政府在「小班教學」上,儘快定下執行的政策和時間表。
4. 在「政府代表誰的利益」一題,35%市民認為「政府代表大商家大財團的利益」比代表其他社會階層明顯為高,反映了市民對政府政策傾斜商界的鮮明印象。無論推行「數碼港」、「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高地價政策」、以至「公平競爭法」立法的拖延、拒絕對公共事業加強規管等,都做成上述的印象。 政府推行民主不力,不但沒有盡快落實雙普選,連談論「時間表、路線圖」都加以拖延。甚至區議會的改革亦十分空洞。民主黨要指出,儘快推行普選不但是歷史的潮流和基本人權,亦可令普選產生的政府,有更強的認受性,減少市民對政府施政的質疑。
5. 回顧過去十年政府的表現,市民給政府的平均分是46分。這是一個整體上不合格的分數,港府要汲取教訓,反思不足。 綜合以上的民意,我們認為反映特首所說的「20年最好的景況」並不適用於多數的市民。 民主黨在回歸十年的日子,成立「回歸十年工作組」,由吳永輝擔任主席,成員包括副主席單仲偕、黨內資深成員張文光、蔣月蘭等。會在 2007年內主辦一系列活動,包括大型研討會,回顧本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亦會參與多個民主派組織一同在2007年回歸前後爭取民主人權的活動。
民主黨主席 何俊仁 民主黨「回歸十年工作組」
召集人,政策調研部長 吳永輝
民主黨「回歸十年工作組」, 中央委員 蔣月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