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致李家超信件:兌現基本法承諾 冀官民重建互信
Tuesday, May 31, 2022

前言

 

新一屆政府上任在即,我們留意到香港社會仍有大量問題尚待關注和處理,故此將透過此文件闡述我們的觀察和想法。民主黨過去廿多年一直將我們對香港事務的意見透過各種方法表達,不論回歸前後、不論當屆政府由誰人領導、不論有否立法機關議席、不論我們的意見是否被接納都從未間斷;現時社會形勢嚴峻艱難,我們仍會謹守崗位,盡力提出意見。這是民主黨對香港市民的責任。

 

我們抱持希望,貼地的觀察和感受、理性的分析和建議在香港仍然可以得到共鳴,在現今社會環境裡更會堅持如此。

 

 

 

政治

 

l   香港社會信任破裂,新政府必須尋找方法重新建立與民間(特別是青年人)的互動與互信,不能繼續單單倚賴建制派政黨和組織協助其施政,為社會復和踏出一步。若社會的不信任無法消除,新政府施政和管治將仍然事倍功半、舉步維艱,市民也難以感受到政府施政是以他們為核心。

 

l   政府架構重組勢在必行,我們認為新政府應有胸襟兼聽且廣納民意,特別是不同意見者的各種關注,努力就重要社會事務收窄分歧、平衡不同想法和利益,否則不管架構如何重組或由誰擔任司局長,都無助取得民心。

 

l   《基本法》第45條和第68條承諾香港市民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權利,新政府不應迴避這個責任;民主黨認為,不論行政長官選舉抑或立法會選舉,都應該加強市民可以產生的影響力,讓市民感到他們的一票是可以影響香港的發展,市民自然對制度更有信心。政治與民生息息相關,良政善治,必須廣納民意,海納百川,落實雙普選。

 

l   《港區國安法》已實施近兩年,震懾效果強大;但若長期以此方式運作,對社會將有極大影響。新政府若真的希望加強國安教育,應清晰向市民釐清甚麼才算是違法行為、執法的界線如何,以免市民誤墮法網,減少市民猜疑和擔心。

 

 

 

經濟

 

l   積極推動四大支柱行業發展,受疫情影響下,香港四大支柱行業均受到巨大又不同程度及方面的損害。政府應重新大力扶持四大支柱,除不停提出新方向外,更重要是固本培元,讓四大支柱行業重新在國際市場中佔一席位。

 

l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核心在於股票市場,但過去一年股票市場的集資能力被環球市場大幅拋離,發展其他新金融業務固然重要。然而,若然無法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作為四大支柱之一,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必然是深遠。政府應該重新審視香港的集資吸引力,重新發展提供誘因,否則新加坡、上海、東京等周邊金融市場必然乘勢而起。

 

l   旅遊業在疫情下的影響不言而喻,不論是自由行抑或海外旅客,訪港數字大降直接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對勞工市場構成壓力。香港政府除應盡快對海外及內地通關外,同時應部署重新推廣香港作為亞洲旅遊都會的吸引力,務求在通關的一刻,盡可能搶佔旅遊業市場,帶動業務復甦。

 

l   物流業在香港高強度的封關政策下,與旅遊業同樣是重災區。長時間失去亞洲樞紐地位,物流公司容易建立放棄香港的新貿易常態,香港政府應想辦法重新獲得物流公司的關注。同時,物流業中的展覽業務具備高度可塑性,政府應考慮如何在通關後大力拓展,例如提供推廣優惠等等。

 

l   人才方面,香港正面對嚴重而且影響深遠的移民潮,香港政府應考慮改變過往不重視移民意向的態度,積極挽留港人。否則面對人口流失、人才缺乏、人口老化等問題時,單靠優才計劃等輸入人才,香港財政結構未來只會無力回天。

 

 

 

土地房屋

 

l   現代化國際都會規劃都是強調環保綠化發展,國家亦已經簽署國際減碳協議,禁止地方政府隨意填海,因此規劃開發時不能輕忽環保。現代化政府必須容許市民參與規劃,不應為加快建屋,刪減公眾參與規劃,反而應該定下部門行政效率、造地建屋指標,並減少官僚程序。

 

l   政府規劃北部都會區人口近250萬,但在移民潮、經濟不景下,相信人口增長會放緩,因此必須更新人口評估,海港中部大型填海計劃應擱置。

 

l   歷屆政府多次表示解決房屋問題係其任內需重點解決的工作之首,但是二十多年來均未見有任何有效解決。新一屆政府應大刀闊斧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新界大面積的棕地發展公營房屋,加快興建公屋及資助房屋,建立置業階梯,加快公屋的流轉,在過渡期間,政府應加快興建過渡性房屋及加強執行劏房租務管制條例,以紓緩基層市民的居住壓力。另一方面,房委員檢討現時單身人士計分制的輪候方式,應以增加興建細單位以加快單身人士的公屋編配,而非用政策拖延單身人士配屋之時間。

 

 

 

勞工福利

 

l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令香港經濟重創,基層勞工往往第一批被開刀,而基層積蓄甚少,失業後便要為每天的開支躊躇。而現時香港亦無為失業人士所設的援助,港府應未雨綢繆建立長遠失業援助制度,短期應讓失業人士提取強積金渡過難關,長期應研究設立恆常失業援助金制度。

 

l   研究香港基本生活開支水平,並檢討貧窮線計算方式,更準確反映香港貧窮問題。另外,強烈要求最低工資兩年一檢改為一年一檢,最低工資水平貼近物價升幅。

 

l   第五波疫情突顯出香港人口老化,長者的支援及照顧配套嚴重不足。政府必須按照《規劃標準與準則》興建更多的長者院舍和長者日間護理中心,並加強培訓長者院舍之照顧人員,提升他們的工作待遇及進升階梯,以吸引更多人,特別是青年入行。

 

l   居家安老及社區照顧方面,需要加強支援社區的基層醫療配套,應加快落實全港各區的社區康健中心。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強照顧者支援及放寛照顧者津貼的申請資格,以讓更多人受惠。簡化申請長者院舍券和社區照顧券程序,鼓勵市民使用資助照顧券服務。

 

l   強烈要求全面檢討社福界「一筆過撥款制度」,改革社會服務機構肥上瘦下和社福商業化問題。政府亦應該加強社會服務延續性,亦避免社工同工流失。

 

 

 

醫療

 

l   落實《私營醫療機構條例》診所牌照的要求。公開各醫療機構的醫務行政總監身份,保障病人知情權和投訴權。

 

l   全面規管醫療儀器,追上科技發展及保障市民安全。隨著微整形、高能量等高風險醫學美容療程和人工智能於醫療的應用日益普及,政府必須全面立法規管醫療儀器,包括規管醫療儀器及其操作人員;設立匯報/舉報不良事故制度;規管人工智能及及機器學習應用(安全性、診斷相關責任)。

 

l   改善疫苗保障基金,加大支援接種疫苗後出現異常事件的市民。

 

l   推動更有效的基層醫療建設,提供資源讓各區地區康健中心設有駐場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更有效率作出診斷和轉介的跟進工作。

 

l   取消/放寬所有不必要或沒有充份科學理據的社交距離措施,包括為疫苗通行證設立日落條款、放寬已接種疫苗的入境人士的隔離安排。

 

 

 

青年

 

l   政府應考慮放棄以「青年上流」為處理青年議題的重心。因過去多屆政府顯示相關政策已經失敗,李家超政府若繼續保持相關發展重心,無法令人看到新政府對青年的重要。青年是未來社會的棟樑,政府應提供誘因,讓青年可以留港發展,否則青年大量外流,對香港未來發展得不償失。

 

l   政府應提供各方面的青年創業援助,包括不限業務形式的創業資助或低息貸款,讓不同階層的青少年有機會一展所長。政府亦應考慮例如青年創業稅務減免優惠,使青少年創業時的負擔能夠降低。

 

l   青年房屋問題政府必須要正視,大規模興建公共房屋無法處理相關問題,政府應考慮多在市區興建青年宿舍。興建青年宿舍時,應以可達度及價錢作考慮因素,否則大規模處理劏房問題後,青年居住的問題就會更加被突顯。

 

l   政府若有意真誠地與社會及青少年重建關係,修補撕裂,應考慮撤銷所有因反修例事件而被控告的人,並特赦已經在囚人士。否則一邊提出重建關係,一邊持續控告青少年,政府意欲重建關係的決心難以讓人信服。

 

 

 

教育

 

l   正視教師和學生流失問題,採取 積極措施以穩定教育生態,如加速在中小學採取小班教學、改善「班師比例」等,避免教育界出現動蕩。

 

l   正視教育中的貧窮問題,除了針對劏房兒童的「千人計劃」之外,應加強對公立學校中弱勢學生的支援,改善低於標準的公立學校校舍,避免出現學校間的貧富懸殊現象。

 

l   調整課程和課時,減輕學習負擔,重視生命教育,提倡均衡成長的教育,讓學生有健康愉快而又充實的童年。

 

l   加強融合教育的支援,為學校創造條件(包括資源和培訓),以便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進行「個別化教育計劃」(IEP)。

 

l   迎接21世紀的挑戰,教育應加強學生明辨性思考、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溝通技巧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加強公民意識,及鞏固創新能力,避免單向灌輸。

 

l   尊重教育專業自主,避免政治干預教育,推動校政民主化。

 

 

 

環境交通

 

l   隨着全球暖化加劇,燃油價格持續上漲等因素影響下,積極探索及發展綠色科技,藉著可持續發展的新能源方向構建環保都市絕對是社會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

 

l   過去政府在有關範疇步伐緩慢,我們促請新政府在發展再生能源、海水化淡科技、電動車普及化等方面有所提升,全面實現智能都市,利用智能科技促進環境改善。

 

l   要求落實原有鐵路發展策略計劃,部份在計劃中的興建路線盡早上馬,同時恢復對部份建議路綫研究,以期覆蓋更多非鐵路沿線地區。

 

l   本港交通不應只著重於鐵路發展,須有多元發展,讓市民可以有不同選擇。

 

l   面對專營巴士公司經營困難問題,新政府應將巴士服務公營化納入研究議程。

 

l   考慮引入公共小巴營運體系支援計劃,解決業界現時發展瓶頸及行業青黃不接之問題。另外,盡速推出的士改善服務項目,例如引入車隊管理制度、容許收取額外預約費、以及引入的士司機違例記分制。

 

l   提高市區易行度,締造行人友善環境。打撃店舖貨物阻街、移除非必要的交通標誌和欄杆、改善行人通道設施。

 

l   盡快成立海濱管理局,並委任有廣泛代表性的成員。

 

 

 

民生市政

 

l   加強反圍標工作,保障業主權益。政府一直未能完成《建築物管理條例》(法例第344章)的修訂工作,強烈要求盡快堵塞法律漏洞,加強罰則刑責阻嚇不法之徒。增加民政事務署的資源及職能,協助核正「授權書」及出席業主會議,監察開標及投票過程。

 

l   政府在2018年開始推行為期10年的「街市現代化計劃」,為食環署轄下公眾街市設施進行改善工程,目標是提升公眾街市的營運環境,當局應研究加快有關進度。另外,應參考天水圍天幕街市的管理模式,積極推進街市現代化進程。

 

 

 

消費者權益

 

l   設立預繳式消費強制性冷靜期,保障美容、健身服務、時光共享/旅遊會籍等大額預繳式合約的消費者權益。

 

l   加強規管境外物業銷售,打撃不良銷售。將純粹處理境外物業的人士納入於《地產代理條例》的規管範圍,要求領取牌照及作佣金/報酬披露。

 

 

 

動物權益

 

l   盡快修訂動物保護相關法例,加重殘酷對待動物人士的罰則,增撥資源加強保護動物的執法行動,以及要求動物負責人﹙包括擁有人、管理或看管動物人士﹚需肩負謹慎責任,從而保障動物的福祉。

 

l   要求政府增加資源,以「捕捉、絕育、放回」的方式控制各種流浪動物數目,盡可能避免進行大規模撲殺動物行動,以尊重動物的生命。

 

 

 

 

 

 

民主黨

2022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