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新聞稿﹕回應林鄭月娥提出全民強制檢測及其他抗疫措施
Tuesday, February 22, 2022
2022年2月22日
新聞稿
回應林鄭月娥提出全民強制檢測及其他抗疫措施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今天(22日) 黃昏舉行全民強制檢測及有關抗疫措施的記者會。 民主黨認為林鄭月娥未能讓市民清楚了解其路線圖, 無法有效解決現時市民所面對的問題和擔憂。民主黨認為「 治療設施及人力資源」,應優先投放在高危的確診病人( 長者和幼童),這才是最重要。
民主黨主席羅健熙表示,林鄭月娥今天宣佈的大量措施十分嚴格, 但對她至今仍沒向香港市民提供抗疫路線圖,感到十分失望。 他舉例指,在政府的盤算中,確診個案宗數究竟要減至多少, 被停業的行業才可重開、限聚令才可放寬、內地或外地才可通關?
羅健熙指香港市民過去兩年已經十分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 但政府有需要告訴市民這些令人十分疲勞的措施,要維持多久? 用上強烈手段後是否可以「一了百了」, 之後香港社會就會回復正常?不少市民最擔憂的, 是即使這波清零後若再有爆發,是否又再次勒令各行各業停業、 全民檢測?羅指市民這種憂慮十分真實, 政府只呼籲公眾配合而不正面回應市民的憂慮實在令人遺憾。
羅健熙又批評林鄭月娥沒有為受政府政策影響的中小企提供協助, 由一月停業至四月底,損失相當慘重; 政府強制部份行業停業或大幅限制他們的營運, 但相關的防疫支援卻杯水車薪,林鄭月娥呼籲業主減免租金, 對該些行業和營運者而言沒有實際幫助。
民主黨醫療政策發言人袁海文指出,港大今天公佈的資料, 已表示低估了Omicron在香港的傳播速度, 及高估了收緊社交距離措施的效用。與此同時,如達不到清零, Omicron也會隨時再爆發。袁海文認為政府需由圍堵病毒( Containment)的態度,改為更實際的緩和( Mitigation )策略。
袁海文指出,港大今天公佈的數學模型更新資料(註一), 顯示3月初至中旬是疫情的高峰, 每日需住院宗數高達近3000宗,總住院數超過8萬。 但現時興建大量隔離設施,或開展全民檢測,需要數以星期計, 至完成興建之時或開始進行強制檢測,疫情會從高峰回落。 袁海文認為當下最緊急和最重要之事, 是將所有人力物力及醫療資源, 先處理及支援好現時確診的市民及其家人, 並集中先照顧確診的長者及幼童嬰兒。
根據世衛最新的有關Omicron的指引(註二), 檢測應優先給予最高風險的人士,例如醫護員工、確診病人等。 因此,如有能力達至全民檢測的話,也應先讓確診者、密切接觸者、 重要服務的員工等優先,才進行全民檢測。
關於樣本需送往內地檢測,袁海文指現時核酸檢測的條碼/ BARCODE不會只是被檢測的市民知道, 身份及資料是能夠被政府識別, 否則政府不可能知道被檢測的市民是否確診, 這是會引起市民對私隱的擔憂。袁舉例說, 患有基因相關疾病的人士,對其私隱保障特別敏感, 擔心會被用作研究用途,或面對基因歧視等問題。 袁海文認為政府應進一步交代相關法規的問題, 及對市民私隱的保障措施, 並應說明哪些檢測中心的採樣樣本將送往內地化驗, 同時讓所有市民可自費及自行選擇政府認可而自己亦信任的化驗所作 這三輪的強制檢測,以釋市民疑慮。
政府繼續停止9個國家的航班來港至4月20日, 袁海文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及損害香港經濟利益及出入境自由。 港大公共衛生專家也指出海外來港的輸入風險不會比香港的感染風險 高,公共衛生的考慮不再有效。(註三: There is no longer a public health rationale for post-arrival quarantine in DQHs. They can undergo home quarantine just like local close contacts. Flight bans should be lifted as the risk of local infection exceeds importation) 袁促請政府參考港大的建議更改其決定, 讓海外航班在有檢疫的情況下,從三月起可來港。
註一
註二
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