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公營醫療服務持續受到社會關注,民主黨於3月8日至5月10日,以實體及電子問卷方式,成功訪問了11,214名被訪者,以了解他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看法。
調查結果
調查發現,被訪者中,最近一年使用公營醫療服務較多,佔63.4%,使用私營醫療服務多的,佔36.5%。
調查又發現,市民最滿意的公立醫院服務依次為診金便宜(39.3%)﹑藥費便宜(31.7%)﹑醫生專業(16.3%)和護士盡責(11.7%)。
至於最不滿意的公立醫院的服務,依次為輪候時間太長(26.5%)﹑醫護人手不足(18%)﹑醫生診症時間太短(11.6%)﹑相隔太久才安排覆診(11.5%)﹑病房擠迫(10.5%)﹑病床太少(9.7%)﹑醫療事故多(7.6%)及病房膳食差(4%)。
就是否贊成恢復給海外優秀醫生免試來香港服務,贊成的佔34.3%,不贊成的佔31.4%,無意見5.7%,不願透露的佔28.6%。
就是否贊成海外醫生只可以在公立醫院服務,贊成的佔42.5%,不贊成的佔13.3%,無意見的佔17.9%,不願透露的佔26.3%。
就是否贊成本港兩間大學的醫學院的畢業生在獲取專科資格後,需要留在公營醫院工作幾年,贊成的佔75.3%,不贊成的佔11.3%,無意見11.2%,不願透露的佔2.2%。
就醫生是否應該先集中醫治病人,而不是花時間從事醫管局的行政管理事務,同意的佔73.4%,不同意的佔8.3%,無意見10.9%,不願透露的佔7.4%。
被訪者認為最有效解決香港的公營醫療問題的方法依次為招聘更多醫護人員(19.9%)﹑減少單程証人士來港(17.7%)﹑政府大幅增加醫療服務開支(16.4%)﹑興建更多的醫院(12.5%)﹑醫管局改革管理及資源運用(12.5%)﹑增加基層醫療服務(10.6%)及將病人分流至私家醫生診症(7.6%)。
最後,就香港公營醫院的服務水平,表示非常滿意及滿意的,佔5.6%%及28.6%,一般的佔45.8%,表示不滿意11.2%和非常不滿意的佔5.7%,不願透露的佔3.1%。
民主黨建議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黃碧雲表示,從調查可見,市民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原因在於經濟上可以負擔。但他們同時對公立醫院內的病房擠迫及輪候時間太長等情況並不滿意。
就著公營醫療服務的問題,民主黨提出以下改善建議:
- 制訂輪候時間承諾
公營醫院的輪候時間甚長,幾十年來都沒有改善,民主黨建議醫管局參考其他國家,制訂輪候時間承諾 ,逐步減少病人輪候時間,並在三年內達到以下目標:
類別 |
現時輪候情況 |
民主黨建議 |
急症[1] |
5月19日上午 9時45分的輪候情況[2]
廣華 超過8小時 伊利沙伯 超過8小時 東區 超過7小時 聯合 超過8小時 瑪嘉烈 超過4小時 律敦治 超過1小時 明愛 大約1小時 威爾斯 超過2小時 |
次緊急 – 90分鐘內診治
非緊急 – 120分鐘內診治 |
專科新症[3]
|
內科 – 九龍東 98個星期(中位數) 121個星期(最長) 眼科 – 九龍中 103個星期(中位數) 116個星期(最長) 骨科 – 港島西 23個星期(中位數) 181個星期(最長) |
(a) 第一優先(緊急) – 1個星期; (b) 第二優先(半緊急) – 5個星期;及 (c) 非緊急新症 -52個星期。 |
- 增加本地醫科生培訓學額及研究興建第三間醫學院
香港的醫生不足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現時 每1,000名香港人只有1.9名醫生,遠遠落後於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數3.4名。全港共有醫生14,290名,但只有6,336名醫生在公立醫院服務,照顧著748萬香港市民。而在公立醫院內,顧問醫生正大量流失,出現斷層。
而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政府已撥款五千億,包括興建新醫院和擴建現有醫院,屆時香港病床數目會比現在多9,000張,如果公立醫院醫生仍然短缺及流失,到時只會出現「有病無人醫」的情況,急症和專科的輪候時間只會比現時更長。
最後,香港人口急速老化,2016年65歲以上人口佔整體15.9%,到了2036年,將上升至29.1%。
面對這個處境,當局至少要採取以下措施:
- 大幅增加本地醫科培訓學額 — 過去十多年政府曾增加醫科生培訓學額,從2005/2006的250名,到2016/17年的470名,再到2019/20年的530名。即使醫科生學額增加至530 個,但培訓需時,推算在2030年,僅可額外培訓多300名醫生[4],尚欠超過700名醫生(以2017年發表的《醫療人力規劃及專業發展報告》推斷)。因此,當局有需要在每年15,000名一年級大學資助學額之外,特別增加醫科生培訓學額。
- 研究興建第三間醫學院 – 香港目前只有兩間醫學院,隨著學額增加,現有兩間大學醫學院的設施長遠未必可以應付需求,雖然兩間醫學院有意擴建,但長遠而言,當局有需要研究是否興建第三間醫學院。
(3) 讓海外優秀醫學院培訓的港人醫生回流 在香港公營醫療系統服務
香港可以考慮列出海外著名醫學院名單,及讓英國﹑加拿大﹑澳洲及紐西蘭的醫學院畢業的專科香港人醫生,或取得等同醫專認可的中期考試的專科資歷的香港人或其子女,可申請在香港的公立醫院﹑兩間醫學院或衛生署工作。
如果上述名單或地區已獲取專科醫生資格,以有限度註冊醫生來港工作,在公營醫療系統完成了兩個三年合約後,通過監督,可申請豁免執業資格考試[5]。
至於只取得中期考試的專科資歷的港人或其子女,工作期間須先行完成所有專科資歷。如欲正式註冊為本地專科醫生,則在取得專科醫生資格後,要在公共醫療系統工作不少於3年,才可申請豁免執業資格考試。
其他途徑來港的有限度註冊醫生,則按現有制度,需參加執業資格考試,才能成為正式註冊醫生。
- 訂明本地醫科畢業生專科畢業後,需在公營醫院服務至少五年
醫科畢業生在公營醫院實習及工作,在取得專科醫生資格後五年內,需留在公營醫院服務,令公營醫院長期有穩定人手提供服務。
(5) 減少醫管局會議次數及時間,讓管理層醫生往前線診治
現時,醫管局總部及各聯網的主要行政人員均屬醫生,醫管局15名主要行政人員中,有13名為醫生,包括行政總裁1名、地區醫院聯網總監7名及總辦事處內5名部門總監 / 主管(總辦事處內只有財務部總監和機構事務主管不是醫生) 。醫管局轄下41所醫院及醫療機構的行政總監,亦清一色為醫生。
民主黨認為,醫管局有醫生背景的行政人員,應減少會議次數及行政工作,重回本業,在前線帶領其他醫生診治患者。長遠而言,公營醫院發展方向﹑醫療事務決策及行政事務職位,應交回給專業的醫療行政管理人員擔任。
(5) 增加專職醫護人手及待遇 制訂挽留計劃
醫管局內各專業職系人長期短缺,以護士為例,護士對病人的比例持續偏高,當局應增聘護士,使護士病人比例達到1:6國際水平。當局亦需增加其他專業職系的培訓學額、提升待遇及制訂挽留人才計劃,包括增加他們專業上的權責,以分擔醫生的工作量。
(6) 削減單程證數目 取回港方審批權
新移民來港成為香港居民,確實會對香港的醫療﹑房屋及福利服務帶來沉重負擔。特區政府應該與內地部門商討,按香港實際情況和人口負荷能力,適當地削減單程證數目,例如將申請非核心家庭如年長父母或成年子女放在最低團聚的級別。
另外,由於香港沒有審批權,對於來港人士的背景﹑性別﹑教育程度﹑經濟情況等等一無所知,政府難以因應新來港人士的結構作社會服務規劃。因此,香港必須參與審批,以便籌劃和制訂長遠的社會服務。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
醫療衛生政策發言人
黃碧雲
2019年5月19日
[1] 醫院管理局轄下急症室均實施分流制度, 有五個級別:
危殆類別: 即時診治 危急類別: 在15分鐘內處理95%的危急病人 緊急類別: 在30分鐘內處理90%的緊急病人 次緊急類別: 沒有時間承諾 非緊急類別: 沒有時間承諾。
[2] 醫管局設立了實時的急症室輪候時間通知制度,患者可從網頁及手機應用程式了解各醫院急 症室的輪候情況。
[3] 醫管局就專科門診的新轉介個案實施分流制度,確保病情緊急而且有需要及早介入的病人優先獲得治療。在目前的分流制度下,新轉介個案的病人通常先由護士甄別,再經有關專科的專科醫生檢查,然後分為第一優先類別(緊急)、第二優先類別(半緊急)和例行類別(穩定)個案。醫管局的目標是把第一優先類別和第二優先類別個案的輪候時間中位數,分別維持在兩個星期和八個星期之內。
[4] 根據政府發表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推算至2030年將缺少1,007名醫生。即使將的醫科生名額擴大至530名,他們需修讀六年醫科課程及一年醫院實習,意味首批畢業生最快在2025/26年,才可正式成為註冊醫生。
[5] 有關制度的例子見於澳洲,澳洲醫學委員會目前承認 5 個選定地方(即英國、美國、
加拿大、新西蘭及愛爾蘭)獲各自醫學委員會認可的醫學學位和執業資格試。凡通過這 5 個地方的醫學評核的海外受訓醫生,無須參加澳洲醫務委員會 ("澳洲醫委會")的考試,便可申請 "臨時註冊 "在澳洲執業。完成 1 年監督執業後,他們可申請"一般註冊"資格。參考網址: 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819in13-admission-of-overseas-trained-doctors-in-singapore-and-australia-20190509-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