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回應《長遠房屋策略》2017年周年進度報告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公布《長遠房屋策略》2017年周年進度報告,公營房屋方面,截至目前,假設所有覓得的土地能如期順利推出建屋,政府已覓得可供2018/19至2027/28年度的10年建屋為23萬7千個公營房屋單位的土地,仍落後28萬個單位的目標。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尹兆堅有以下回應﹕
1. 今年的《長遠房屋策略》報告是一個「零」進展報告。陳帆一直重覆過去半年的論調,甚至是上任局長的說法,對於公營房屋單位不足,局長沒有提出任何具體的解決方案,只重覆本港土地供應不足。尹認為政府必須調整公私營建屋比例由6:4改為7:3,而撥地比例因而亦需調整。
2. 其實粉嶺哥爾夫球場租約於2020年8月31日到期,球場佔地171公頃,如收回其部份(46%)土地,按房委會建屋標準推算,則可建約66,700個單位,居住約176,000人,政府所謂「土地供應不足」只是空話假話。政府如果有決心,可以立刻決定2020年收回粉嶺哥爾夫球場部份土地,甚至全部土地,用以建屋。
3. 為增加土地供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昨日提出公私營合作發展,聲稱會要求發展商補「十足」市價。尹質疑何謂「十足」?如果只以一個鄉郊區附近的住宅地作補價參考,是不足的,因為當政府與建基建後,當區地價、樓價會截然不同。
近日有傳媒翻查過去10年、共10個大型農地轉住宅項目的市值、成本和補地價資料,均顯示發展商賺得盤滿缽滿,利潤達29%至105%,這些「超標利潤」合共近472億元。
另外,現時地政總署評估補地價時,會預留20%利潤(以總發展成本計)予發展商。尹質疑發展商在公私營合作計劃中可謂低風險甚至零風險,所謂的預留利潤是否一定要20%,他建議應降至10%或者更低標準。
4.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昨日表示,有人擔心公私營合作帶來的收入會進一步鼓勵發展商購入及囤積農地,他不相信會出現此等情況,因並非全數私營土地都會推行此合作模式。尹認為黃遠輝低估地產商的鯊魚嗜血的習性,一旦計劃有跡象落實,地產商就會在有可能發展的區域收地囤地,甚至在完成囤地後,用各種方法,包括發動輿論攻勢,誘使政府發展。
5.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指使用《收回土地條例》門檻非常高,並且一定要符合公眾利益,其間更有可能出現法律訴訟,處理時間相對比使用公私營合作模式較慢。尹質疑政府什麼時候那麼怕訴訟,不要說近期的西九「一地兩檢」、修改議事規則,過往興建高鐵、沙田第16及58D區公屋發展計劃、屯門第54區公屋發展計劃都曾以《收回土地條例》作出收地。政府現在是欺善怕惡,碰到小市民就堅決收地,遇到大地產商就「比甜頭」,甚至給「陀地費」。
6. 如果專責小組的建議最終落實,尹認為政府需撥大量公帑作「建橋、起路、築渠」,那麼發展用地上的公營房屋比例必須定在較高水平,不可過低。否則「政府出雞、地產商出豉油,最後碟豉油雞仲比地產商食埋」。
2017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