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兩位疑似特首候選人馬不停蹄四處落區爭取民意,另一邊廂,一直參與協調機制的泛民團體和學者,亦密鑼緊鼓地籌備產生泛民代表參與特首選舉的初選機制。究竟為何泛民與學者要推行產生泛民代表的初選機制?又如何進行呢?
首先,這個初選機制是透過一個公開、公平和民主的甄選機制,產生泛民代表去參與特首選舉。根據人大於2007年頒布的決議,本港行政長官可於2017年經普選產生,相信屆時什麼叫做「普選」仍會有很大的爭議,但候選人被提名後(或再經某些甄選機制後)經市民以一人一票的投票方式產生,是不可逆轉的。
筆者深信市民是期望泛民方面,能以一個公開、公平和民主的甄選機制,產生一位泛民代表去參與特首選舉,好與建制派人士競逐議席,避免泛民之間因特首選舉而牽起各種各樣的紛爭和分票局面,造成建制派人士壟斷特首議席。是次區議會的投票結果,已經帶來啓示。 其次,選舉結果非常重要,除了反映選民的選擇,亦顯示各政黨在市民心目中的支持度,影響政黨的去留和生存空間。可是選舉的過程亦異常重要,特別是本港至今仍未能以普選方式產生行政長官,所以,縱使泛民代表在是次特首選舉難以勝出,仍是要初選代表和積極參與特首選舉。主要目的,是要將這個以1200名選舉委員產生特首的小圈子選舉推向社會和提供機會讓市民參與,問題是,究竟泛民代表的初選機制和過程又如何進行呢? 為普選行政長官集結力量 參與協調機制的泛民團體和學者經過討論後,初步訂於12月中讓參與協調的泛民團體提名和報名,其後候選人各自發表政綱,並打算於1至2月間進行兩場公開政綱辯論會。一場是於社區公開舉行,另一場以媒體方式進行,方便市民參與。投票方面,正研究以網上和票站的方式進行,好讓市民在家收看電視政綱辯論後,可即時在家中於網上投票。除了方便市民參與外,如何做好檢核的工作,以避免不規則的投票影響選舉結果至為重要。
泛民初選的過程,除了政綱辯論外,仍會進行一個全港性的民意調查去顯示各候選人的支持度,而民調結果和投票結果都會給予評分,以初選選出泛民代表。 總的來說,泛民代表的初選和參選並非是個別民主派政黨的參與,而是一個民主運動的推動過程。在初選的過程中,市民有機會參與,加強了爭取普選行政長官的意識和力量。此外,若泛民初選產生的代表,能於選委中取得150名選委的提名,便能參與競逐特首選舉,便可以將民主、人權、法治和社會公義的議題擺在辯論的議程上,亦可迫使那些建制派的特首候選人,就落實民主和改善民生的政策作出具體承諾。其實於特首選舉中,各候選人有需要就各社會問題和特區管治問題等,於政綱上作出認真的政策辯論,而不單是爭取傳媒的曝光。 最後,筆者深信市民要求普選行政長官的呼聲,只會愈來愈響亮。是次泛民代表的初選,亦會就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為泛民建立一個可行的初選機制和常規,為普選行政長官集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