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科服務的眾輸局面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華明 2011.6.22文匯報 日前立法會討論將軍澳醫院是否應暫緩開設產房。由於公立醫院產科服務人手流失、人手不足問題嚴重,前線醫生擔憂將軍澳醫院開設產房會攤薄人手,影響將軍澳醫院和其他公立醫院產科服務的質素,建議暫緩開設產房。但2013年開設產科服務是將軍澳居民多年的訴求,當然難以接受這建議。眼見一群放棄到私家醫院賺取豐厚收入、甘心留在公立醫院疲於奔命服務市民的醫護人員,與熱心爭取居民利益的民意代表,站在對立面,筆者感到心痛。
造成今天局面的原因是政府政策和醫護人手規劃失當。回歸前英聯邦國家醫生可在港執業和實習,回歸後留學生和執業醫生須通過醫務委員會考試才可執業,但合格率極低。合格率最高的英國醫科畢業生,2009年36人只有14人通過筆試,考臨床試的13人只有5人合格。本地培訓的人手呢?十年前醫科畢業生有345名,今年削剩253名。政府再透過「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幫助本港醫護人員到內地執業和設立診所,輸出人手。同時,政府揚言發展醫療產業,照顧內地顧客,大大增加人手需求,照顧本港市民的公立醫院人手不足乃必然的後果。 人口政策不周進一步令產科成為醫護人手不足的重災區。
自2001年終審法院裁決莊豐源案後,內地人在港所生嬰兒可獲居留權,每年吸引數萬內地居民來港分娩,支付數萬元分娩服務費用便可贏取子女居港權及使用本港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的權利。民主黨的調查發現58.7%被訪市民表示不歡迎父母都是內地人的嬰兒在港出生,學者建議向來港分娩的非港人配偶徵收大額稅項或服務附加費,但主管人口政策的唐英年全沒回應,任由內地人來港生育、私家醫院應接不暇、向公立醫院高薪挖角、公立醫院產房瀕臨奔潰以至一刀切在今年內停收所有內地孕婦。 事件中,前線醫生工作沉重、身心俱疲已是眾所周知,本港孕婦亦面對諸多不便,上文所提將軍澳醫院設產房的困難是一例子。
預約私家醫院亦不易,且水漲船高,分娩費用大增。政府計劃限制內地孕婦來港配額,有傳媒報導私家醫院將減少4千個名額,但奇貨可居,只會進一步炒高私家服務的價格,迫使更多本港孕婦到公立醫院分娩,令服務和人手短缺情況惡化。 最痛苦不堪的恐怕是準備迎接新生命的中港家庭,回內地分娩困難重重,夫妻分隔兩地,分娩期間產婦和年幼子女無人照顧,回鄉生第二胎的家庭更要面對超生罰款,迫使孕婦在港逾期居留,臨盤衝急症室入院,對產婦、嬰兒和前線醫護人員都造成巨大壓力和危險。
傳媒報導明年公立醫院將大幅減收內地孕婦,由1萬減至3千。去年在公立醫院分娩的港人內地配偶已達3487,明年由港人配偶和其他內地孕婦爭奪3千名額,僧多粥少。民主黨認為公立醫院只應接受本地孕婦及港人的內地配偶預約分娩服務,我們的調查亦發現,64.4%被訪市民認為「香港的醫院除了為本地孕婦外,亦應優先為港人內地配偶提供產科服務,才接收其他內地孕婦」,可是政府拒絕將港人配偶和其他內地孕婦分開處理,一意孤行。 若政府當局不面對問題根源,對症下藥,任由雙輸局面繼續,失盡民心,政府也必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