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倒閉潮中 預繳式消費 風險大
Wednesday, October 22, 2008

泰林電器行結業,報載一些顧客付了訂金購買電器,恐有損失。眼見近日幾間港資公司在內地的廠房結業,再加上泰林倒閉,相信市民愈來愈感受到金融海嘯的威力,而且企業結業或倒閉的個案相信陸續有來。 金融海嘯威力難以估計 筆者欲提醒市民,要注意預繳式消費的風險。

 

1997年後經濟不景,不少商號結業,市民預繳了服務,但卻因商號結業而「血本無歸」,相信市民仍記憶猶新,當年超群和金獅影視店都是當年較受注目的個案。 大公司也可能結業,尤其今次金融海嘯的威力難以估計,很多大公司都會虧損,所以單是選「有商譽」的商號不一定能避免受損。

 

預繳式消費遍及不同行業,女士美容院套票、健身中心預繳年費、購買餅店的餅卡、補習學校,甚至電訊及寬頻上網服務,都是某種形式的預繳服務。預繳服務的操作原理有點像買「期貨」——預先繳款購買未來的貨品或服務,不但可抵銷通脹,商號往往會提供折扣優惠,令市民覺得「抵上加抵」。 可是,預繳式消費最大的風險,就是商號倒閉或破產。根據香港法例,倘若一間公司破產,其變賣後的資產,先要繳付予清盤人,以至破產管理署及法庭的開支,其後要先償還所有員工的薪酬、遣散費、強積金供款……才輪到商號欠政府的款項。

 

假若商號尚有資產,便輪到有抵押的債權人,例如商號曾抵押物業予銀行,銀行便屬有抵押的債權人。假若被清盤的商號至此階段居然還有資產的話,才會償還予所謂「無抵押債權人」,而預繳式消費的顧客,便屬於這類,地位稍高於公司股東,即使有機會取回債項,索償程序也是異常漫長。

 

享受好處亦要承擔風險 凡事有利也有弊,市民想享有預繳式消費的好處,卻也要承擔其風險,而在經濟不景期,此風險會大增,因為商號可能因為經營不善或任何其他原因而結業,顧客便一無所有。除了購買套票與餅咭等預繳式消費有風險外,一些要預先繳付訂金的服務也有風險,例如購買電器、旅遊等,市民也會面臨繳了費卻收不到產品的風險。

 

立法監管是否出路呢?在未看到法律框架前,筆者不敢肯定法例一定有用,因為使用預繳式服務的市民,大多了解這些服務的運作,不如雷曼迷你債券般,部分苦主其實是受騙,而立法也不可以防止企業倒閉。但即使有用,立法過程漫長,無助保障在即將到臨的經濟不景受損的市民。筆者還是勸市民,在購買預繳式服務前加倍注意,例如減低購買額或年期的預繳服務,或繳付較少訂金,不要貪些少便宜而蒙受大損失。

 

同刊於2008年10月22日新報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