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嚴懲金融產品不當銷售手法
Thursday, October 02, 2008

雷曼兄弟破產,與其有關的迷你債券、股票掛鉤票據等信貸相聯的結構性金融產品令不少投資者心驚膽震,害怕畢生積蓄化為烏有,事件突顯這類產品的零售市場缺乏監管,當中誤導及不當銷售手法過往無人問津,直到產品出了問題,大家才驚覺受騙,損失慘重之餘,亦氣憤難平。迷你債券把高風險的結構性金融產品包裝成類似定期存款的保本、穩陣產品賣給市民,藉以賺取高佣金。

 

自9月20日,我們與約百名被誤導買了與雷曼兄弟有關迷你債券的「苦主」約見證監會及金管局,反映銷售過程中的不當行為,其後更舉行一連串遊行、申訴大會、向監管機構及消委會遞交投訴表格、專題研討會等行動,相信已引起公眾及政府高度關注事件,一直以為自己是做了定期存款的市民,都會主動向銀行查證買的是甚麼,是否與雷曼兄弟有關。

 

1.存戶一直做定期存款,但銀行職員游說轉做另一項定期,每季收息,到期收回本金。很多這類客戶都是長者或退休人士,部分與銀行已有十多年存款關係,部分不識字,也有個別是為子女儲蓄作讀書用途。他們有的沒填過風險評估問卷調查,或由職員代填,或是透過電話簡單推介,再到銀行簽名。 收到的投訴 有很多共通處

 

2.部分客戶被單張上迷你債券字樣誤導,以為是購買著名公司的債券,原來產品是信貸相聯票據的高風險結構產品。

 

3.推銷時,職員以單張上介紹產品與幾間著名公司掛鹇,例如中電、中海油,星展、匯豐等,指稱極雷曼低風險,就算其中一間出現問題,只會損失一部分,最壞也可取回所買的藍籌股票。過程從沒提及掉期合約擔保人之風險,亦沒解釋原來其中一間公司出現問題,是會導致全部損失。

 

4.職員完全漠視客戶強調「穩陣」,不想冒險的要求,仍推介這類高風險及非常複雜的金融產品。

 

5.當市場已盛傳雷曼兄弟出現財政困難,甚至申請破產保護令,職員仍向客戶推介有關產品。有苦主是於8月至9月中才被游說購買。

 

6.出了問題,銀行不但沒主動通知受影響客戶,苦主致電查詢,職員只覑等電話,甚麼也說「不知道」。 我們短短幾日已收到2,000多宗投訴,性質類近,涉及廿多間零售銀行,出現這系統性失誤,分銷中介人包括銀行或投資公司及其職員有否遵守專業守則?監管機構有否嚴格監管中介人的銷售手法?政府官員有否盡責防止不適合的金融產品流入零售層面?據了解,部分海外國家是不容許這類產品向散戶銷售。

 

這些疑問有待跟進調查,還公眾一個明白及合理的追索權利外,還須嚴懲不當行為,加強監管制度,預防類似的「假債券」、「假定期」事件再次發生,保障消費者權益,挽回公眾對銀行金融體系的信心。

 

同刊於2008年10月2日文匯報

作者 李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