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迷你債券迷惑眾生 證監會不能置身事外
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08

連日與購買了迷你債券的苦主開會,一邊聽他們的故事,腦海中閃過的,卻是《警訊》中警官告誡市民勿信寶藥黨的片段。寶藥黨是否進駐銀行,有待金管局和證監會調查,但購買迷你債券的市民,卻非因為貪心,而且已相當穩健,若說失誤,他們唯一的失誤,或許就是他們不明白甚麼是迷你債券,但卻信任了銀行負責推銷的職員。廣告資料要經證監會審批 就筆者所聽到的,很多苦主用畢生的積蓄購買這些迷你債券,尤其這些迷你債券的銷售文件列出太古、地鐵、和黃等大藍籌公司,加上用了「迷你債券」的名字,令人誤會是入場費較低的債券產品。

 

很多苦主以為是購買了上述那些大藍籌公司的債券,筆者更相信,很多市民連「雷曼兄弟」是甚麼也不知道,到接獲銀行通知時,才知道所購買的,完全不是自己心目中理解的東西。 很多苦主提及,這些積蓄多是留作退休,或是用作子女的教育基金,故一直只存放於定期存款,購買迷你債券,只因為銀行主動推銷產品,表示利息較高而又有「大藍籌」為後盾。很多長者也提及,多番強調他們只要低風險的產品,也以為自己只是買了債券,若情況屬實,則市民甚為無辜。 一些對金融產品稍有認識的受害者,則質疑銀行當初沒有提及迷你債券涉及信貸抵押品(所謂CDO),而這些抵押品不但包含一些高風險的衍生工具,而且與銀行用於宣傳的大藍籌公司毫無瓜葛,市民質疑銀行即使不是有心瞞騙,也實在有誤導之嫌。

 

再者,他們認為這些金融產品的廣告和資料,既然都要經證監會審批,證監會容許銀行出售這些如此複雜的結構產品予市民便大有問題;容許銀行以「迷你債券」的名字招徠,則更有助紂為虐之嫌。 對銀行信任程度大打折扣 試想想,如果銀行以「信貸相聯結構性票據」、「抵押債務證券」、「掉期合約」為名,則銀行客戶看見名字,不知是甚麼,警覺性自然高一點。況且,若市民知道是高風險產品,或許仍有興趣,但情況便完全不同:香港普羅市民的財金知識或許未足以了解迷你債券的運作,但高風險高回報這點還是懂得的,要他們冒高風險,卻只取得較定期存款利率高1至2%回報的產品,很多人未必會買;即使購買,也可能只用少許資金購買,不會像如今將畢生積蓄投入。

 

弄至今天一團糟,證監會不能如現時般置身事外。一心買債券的市民,用畢生積蓄換來的,卻非債券這樣的情節,是否有點熟口熟面?不錯,我們買奶粉卻買到三聚氰胺,買鱈魚卻買了油魚,香港的商業道德是否已失去一國兩制的防線。 筆者不禁慨嘆,市民一向信任銀行,但無論今次事件結果如何,銀行的信譽將受嚴重打擊:市民對銀行的信任程度將大打折扣,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也會受影響。若銀行看重在香港有長線發展,應考慮一些更積極的解決方法,而非雙輸的方案。

 

同刊於2008年9月24日新報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