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十二年後強醫金月供千二元
Friday, April 18, 2008

政府推出醫療融資,市民普遍擔心。所謂醫療融資,大道理只有一個:政府稅收不足以支付醫療開支,可以想的辦法不外乎是:加稅、加收費、削減服務、迫市民轉向私人市場。 政府能營造環境,讓私家醫院蓬勃起來,筆者一定支持。市民憂心的,不是今天政府所指的每月供款300至500元這個數目,很多打工仔縱使不願,但也屬於可負擔範圍。市民最擔心供款日增,像個無底深潭,但服務不見改善,日後看醫生時,還被徵收這樣那樣的藥費和器材費用。市民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根據諮詢文件和其他官方數據,醫療開支的增幅,根本完全超出市民的負擔能力。

 

市民擔心供款成無底深潭 諮詢文件中推算,假如沒有醫療改革的話,到了2033年,政府的公共醫療開支,將會增至1866億元,由於政府無法以稅收支付這筆費用,故政府要推出醫療融資。無論醫療融資是以強醫金、儲蓄或購買保險的方式運作,結果必然是市民要承擔政府不願或不能承擔的部分。但市民要承擔多少,才足夠應付差額呢?  假設2033年,政府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14.7%(即與07/08年相同),而政府願意將一成七開支用於醫療方面,則政府的醫療開支實額為853億元,而其餘1013億元便要由市民以各種方式(無論是保險或儲蓄)湊足。  

 

由於香港人口老化,由現時至2033年,雖然人口仍不斷增加,但15歲至64歲的工作人口數目卻沒有大變化,一直維持500至540萬人。筆者假設 2033年勞動人口較現時多30萬,即增至400萬人,而只有當中一半(即薪金達入息中位數以上)需要儲蓄,那麼,這200萬人,每人每年要儲蓄 51000元,即每月為4200元,才能應付政府無法承擔的醫療開支。

 

不過,一如今天的3000元不如20年前的3000元「值錢」,2033年,市民賺錢的能力高了,薪金也高了,4200百元大約與現時2400元差不多,即使這個數額尚未計算可能有的行政費或保險公司和銀行的利潤,但無論如何,這也是沉重的負擔。 供款逐步增加 市民負擔日重  2033年,筆者應該早已退休不用供款。但醫療供款不是在2033年一夜間由300元,變成2400元,而是逐步增加的。筆者按政府委託香港大學醫學院的數據,即2020年公共醫療開支1001億元再推算,發現12年後,市民要供款1600元,即約今天負擔1200元。  

 

倘若我們屆時真要負擔1200元,政府有否計過我們能否負擔得到呢?倘若政府其實只需要我們供500元,筆者不禁要問,餘下的部分,錢從何來呢?  本來,諮詢文件內提議的康保儲備計劃,就是希望市民先儲錢留待日後使用。遺憾的是,根據政府數據推算,2010年市民要月供580元,才足夠應付該年的開支。除非市民每月的儲蓄遠高於600元,例如供1000元,否則根本沒有空間「儲錢」。政府要市民支持醫療融資計劃,真的要好好計一條「埋到尾」的數讓市民看看。

 

同刊於2008年4月18日文匯報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