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預算案助長者措施欠善
Wednesday, March 26, 2008

雖然預算案一而再談及人口老化對香港公共財政的影響,財政司尤其強調本港的醫療開支會大幅增加,可是政府卻不見得比過往更關注長者,至少預算案的措施未見此傾向。以長者生果金為例,政府派出3,000元「利是」,但拒絕增加生果金。不但如此,政府更使出恫嚇:指長者人口急增,生果金的開支將會急增,加重政府的負擔,政府因此要「檢討」領取生果金的資格,為收緊資格鋪路。領生果金長者日趨減少 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內,推算25年後生果金開支,會因為長者人口增加兩倍半而以相同幅度增長,但這個推算明顯是太誇張,也漠視了現時愈來愈多長者不領取生果金的現況。 根據政府統計處與社會福利署的資料顯示,1995年,即13年前,領取生果金的長者約有42萬人,佔65歲以上長者人口七成四;到了今年1月初,則有47萬人領取生果金,佔長者人口五成三。

 

13年間,領取生果金的長者只增加了四萬多人,但若看領取生果金的比率,則可見愈來愈多長者不領取生果金。 民主黨推測,愈來愈多長者不領生果金的原因之一,是很多現時的長者經歷香港經濟起飛的六七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至回歸期間的樓市上升,不少人已累積可觀的財富,退休生活安穩,例如過去在大企業及政府工作的員工,很多有不錯的退休金,他們覺得毋須領取生果金並不出奇。 若「愈來愈多長者不領生果金」是一個持續趨勢,則政府在推算日後生果金的開支時漠視這個趨勢,便有誇大開支之嫌。 政府不願意增加生果金之餘,用於護理長者的開支增長,也屬杯水車薪。

 

現時有近三萬名長者輪候護理宿位,動輒要等候三、四年,才可獲分配宿位。民主黨去年底建議政府增加8億元經常撥款,以便增設8,600個宿位,大幅縮短長者的輪候時間。可惜預算案中,政府只願增設數百個宿位,遠遠未能應付需要。 長者宿位有助基層就業 其實,政府不應視長者宿位為單純的「福利開支」:增加長者宿位,除了達到照顧長者外,也能增加低技術職位。安老院並不需要設在市區,選擇在郊區可能對長者健康更有利。

 

政府可考慮在元朗等失業較嚴重的區域設立安老院,不但可以善用較平宜的土地設立低密度的安老院,更有助改善基層市民的生活水平。 在新市鎮,很多基層家庭的婦女,因需要照顧年約的子女,再加上學歷不高,交通費昂貴,若到市區上班可能「得不償失」而只能當全職主婦。在這些區域增設安老院,有助增加低技術工人的需求:安老院需聘請職工,有助紓緩低技術工人的失業情況,改善基層家庭的生活水平,也減輕交通費高企對就業意慾的影響。 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中,宣布取消葡萄酒稅,令庫房減少近6億元收入,也是為了發展與葡萄酒相關的行業發展、增加就業職位。財政司何不將這思維,也放到增加長者護老宿位上呢?

 

同刊於2008年3月26日新報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