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嬰兒還是從石頭爆出來嗎?
Wednesday, March 12, 2008
以往,每當孩子問父母「我從哪裡來?」的時候,父母總是面帶難色,顧左右而言它,或是哄騙孩子,說嬰兒是「石頭爆出來」的。但時至今日,相信自己是由石頭爆出來的人恐怕絕無僅有。只要在互聯網上搜尋一下,這些資訊排山倒海。互聯網不單網羅世界各地的資訊,更有很多未成年兒童也可接觸的色情資訊:只要在常用的網上搜尋器尋找「色情圖片」的英文簡寫「porn」的話,三數秒後,多達三億個連結便自動羅列出來,無論任何人──包括青少年,要從互聯網接觸性或色情資訊,可謂不費吹灰之力。 性教育只提供課程框架 互聯網免費的色情資訊、裸照、男女交歡片段、性器官特寫都唾手可得,年輕人因好奇而瀏覽是人之常情,大家也經歷過這個階段,毋須迴避。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不會完全相信男女之間的「性事」會如色情影片一樣,但若我們沒有妥善教導年青人認識「性」,他們可能有樣學樣,不單將藝人照片互相流傳視為權利,早前更有一群少男少女模仿集體性行為,有學生更表示:「如果強姦不犯法,我一定會試!」着着揭示年輕一代受偏頗的色情資訊影響,只知性行為的方法,只追求官能的刺激,而對「性」和「愛」缺乏正確的價值觀。 網上資訊既多且雜,學校的性教育課程卻落後不足。現時學校沿用的性教育課程指引於1997年編訂,內容雖包羅萬有,卻只提供課程框架,當局沒有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提供相應的教材,而且指引只屬參考性質,學校可以不推行性教育。換句話說,香港並沒有特定的性教育課程,亦不強制要求學校設立性教育課。除此以外,現時學校根本沒有性教育的專門課堂,推行性教育與否便視乎學校對性教育的關注,因而令學校之間出現相當大的差異。而且負責德育及公民教育的老師需要顧及其他科目,也未必有足夠的培訓或支援去處理性教育相關的課程或議題,即使有個別學校或教師有心推動性教育課程,但在缺乏人材、教材及課堂下,性教育依舊難以推行。 荷蘭推行得宜成效顯著 反觀美國或歐洲國家,青少年由11歲開始接受性教育,課程內容着重教導青少年的決策(decision-making)能力,例如教導女孩子了解未婚懷孕的後果,因此學懂怎樣拒絕伴侶的性要求,也會教授青少年處理暴力性行為等等。其中荷蘭的性教育持之有效,該國青少年首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約17歲,少女未婚懷孕率只有7.1%,遠低於其他歐洲國家,反映性教育課程如果推行得宜,青少年便能分辨何謂負責任的行為,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 如果我們還不正視互聯網資訊對兒童及青少年帶來的影響,如何確保下一代能夠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並學會尊重別人的私隱呢?互聯網無孔不入,細菌隨處都有,我們總不能生活在無菌環境,若要孩子健康成長,我們只能為孩子打疫苗,增強他們的抵抗力。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將壞事變成好事,藉着藝人色情照片這個契機,為學校提供足夠的人力支援,並由一位教師專責學校的性教育課程。要達到此目的,則性教育須加入教育學院及大學社工學系等與青少年相關的課程,令將來的教師及社工能得到充分的職前訓練,性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在學校推行。 嬰兒當然不是從石頭爆出來;而性也不過是一個人生歷程,既不神秘,也不淫褻。 同刊於2008年3月12日新報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