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估計今天公布的預算案,盈餘有機會達到1,300至1,500億元,近日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估計,盈餘將有1,389億元,即接近1,400億元!到底曾俊華怎樣做,才既令市民滿意預算案,又令盈餘用得其所呢?筆者沒有內幕消息,但可以估計他可用的「招數」其實並不多。首先,政府不可能一次過派出大部分盈餘:最近政府公布1月份的通脹3.2%,是1998年中以來最高,對於習慣了通縮的市民來說,3.2%通脹可謂嚴重,加上現時通脹,主因乃食品價格升幅奇高,對基層市民的影響尤為嚴重。如果政府將千億盈餘「派出」,必定會刺激通脹,對基層市民十分不利。
所以政府即使退稅、減稅,甚至增加公共開支,數額可能只是數百億元。 先儲500億 剩下的錢不多 若預算案只「派出」三數百億元,那麼剩下來的近千億元就這樣放進庫房嗎?相信市民不會滿意。筆者估計,財政司司長可能會加入一些需要大量資源的計劃在預算案。去年10月曾蔭權宣布的施政報告,提出十大基建,將港珠澳大橋、廣深港區域快線的工程費用列入預算案,政府的支出便會增加好幾百億元。政府也可能會採納筆者的建議,用盈餘成立「高齡人口基金」,或者近日愈來愈多人改稱的「醫療基金」等將盈餘儲起應付醫療融資的各種方案。如果政府願意接納筆者的方案,則先儲起了500億元,剩下的錢其實不太多。 政府能在預算案「做靚盤數」,與市民感到自己能真正能分享到盈餘的成果是兩回事。
尋找自力更生低收入人士 舉個例子,很多長者沒有收入,只靠生果金與些少積蓄過活,政府推動基建發展,也不能改善他們的收入,而他們則要面對通脹的壓力,生果金將不夠用作買生果。政府若不增加生果金,實在說不過去。筆者相信曾俊華會如唐英年一樣,發放一至兩個月的綜援金及傷殘津貼,但一如民主黨去年批評政府,如果罔顧一些「三無」人士,即「無物業、無領綜援、無交稅」的低收入人士,則是對社會帶出一個極壞的訊息:自食其力的人不獲尊重。
唐英年去年以「政府的雷達找不到這批人」為理由,掩飾遺漏了這批自力更生的市民,實有點牽強,若政府希望「三無」人士也能分享盈餘成果其實不難。現時所有僱員,甚至自僱人士都要供強積金,即使收入低於5,000元的人士,僱主也要代為供款,強積金便是一個尋找低收入人士的途徑。再者,即使很多市民收入不多,毋須交稅,但他們的僱主報稅時,也列出他們的資料,政府可以透過這些資料,找出低收入人士。
近日失業率已下跌至1998年初以來的新低點,連失業重災區的建造業,以及青少年的失業情況也有改善,筆者預期失業率有機會重回「有生之年也看不見」的水平。 不過,現時仍有60,000個家庭因失業和低收入領取綜援,現時正好是適當時機,鼓勵部分已領取綜援多時的健全人士重投就業市場,避免他們長期脫離就業市場,政府的措施應帶出一個訊息,就是政府不會遺忘自食其力的基層市民,才能配合鼓勵健全人士自力更生的政策。
同刊於2008年2月27日新報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