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主婦都有「買Å難」的慨嘆。新鮮食品供應不穩定,新鮮豬肉和牛肉,可能「有錢都買唔到」。過去幾個星期,本港天氣異常地持續寒冷,天文台周一才取消持續近600小時的寒冷天氣警告。內地雪災令活豬牛供港偶有間斷,而寒冷天氣更令部分蔬菜失收,本港一些養魚戶也報稱鮮魚大量死亡,都引致食品供應間斷。再者,近一年食品價格通脹高企,但市民的薪金增幅卻不及通脹,家用不變但蔬菜魚肉樣樣貴,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影響市民生活水平 自去年底,食品價格上升成為本港通脹的主因。2007年第三季,食品價格的升幅為4.8%,而非外出用膳的食品,即新鮮蔬果,以至在超級市場等地方所購得的食品,價格升幅高達8.2%。普羅市民多數在家用餐,以往二、三十元足以烹調一餐家常便飯,如今已不可能。非外出用膳的食品增幅驚人,直接影響到普羅市民的生活水平。
食品價格飆升的原因,包括美元長期貶值,而人民幣近年急升,都是令進口食物不斷加價的原因。香港大部分鮮活食物,都來自內地,加價更在所難免。除此以外,內地經濟起飛,對食物的需求大增,而且內地薪金有上升趨勢,也是引致食品成本上漲的原因。 雖然現時香港的通脹仍低於4%,遠不及90年代中期通脹高達一成的情況嚴重,然而對普羅市民的影響,卻不下於當時。一如前述,現時主要的通脹來源,是「非外出用膳」的食品,而基層市民較中上階層,花更多收入於食物,且餘錢不多,通脹可能令他們已是捉襟見肘的生活更形困難。
善用盈餘減輕負擔 政府怎能幫助基層市民?方法其實不多,但總有點幫助。舉例來說,本港新鮮肉類入口和代理程序,有沒有壟斷或不公平競爭而引致價格高企不下的問題?如果有的話,政府應改善市場的運作情況。 既然政府今年盈餘逾千億元,除了減稅外,政府應考慮怎樣善用盈餘減輕市民的負擔。短期而言,政府可透過削減一些影響基層市民的稅收,例如筆者建議政府引入三級制差餉:每月應課差餉租值少於7,500元的物業,差餉率減至3.5%,令市民的差餉支出大幅減少三成;將長者和殘疾人士的綜援金回復至2002至2003年水平,也有助他們維持生活水平;再者,政府也應將10年沒有調整的長者生果金增至1,000元。
至於一次過措施方面,民主黨期望預算案額外發放兩個月傷殘津貼、一個月綜援金,以及發放1,500元「低收入補助金」予沒有領取綜援及社會福利的低收入人士,讓他們也能分享超額盈餘的成果。 望財政司慎重考慮 至於長遠來說,筆者很擔心醫療融資會令市民的負擔大增:根據政府的資料推算,12年後,市民醫療供款可能高達薪金一成,對市民來說將是沉重的負擔。筆者認為政府絕對有能力減輕市民醫療供款的負擔––成立「高齡人口基金」。 若政府接納民主黨的建議,將今年500億元用於成立「高齡人口基金」,然後再從外匯基金撥出一半投資收入,成為基金的經常收入,基金自動滾存,即使不足以完全解決醫療開支不足,也能大幅減低市民日後的醫療供款額,對減輕捉襟見肘的基層市民的生活負擔尤其重要,筆者希望財政司慎重考慮。
同刊於2008年2月20日新報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