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御用」智庫智經研究中心出版《香港未來醫療發展和融資》,建議設立醫療儲蓄計劃,月入八千元以上人士每月供款百分之三,應付人口老化引致的公共醫療開支增長。智經率先推出建議,讓公眾有心理準備;香港電台早前也製作三輯「醫療多角度」,探討澳洲、新加坡和瑞士的醫療融資計劃的利弊,用意顯然是為政府推出的諮詢文件鋪路。然後,據報章報導政府上月初將諮詢延後至今年初才公佈。
醫療融資的源起,乃因香港一如其他發達國家即將出現戰後嬰兒潮退休引致的公共財政危機。現時香港人口為六百九十萬人,統計處推算顯示到了二零三三年,香港人口將達到八百三十萬人,而新增的一百五十萬人口,九成八為六十歲以上的長者!香港醫療服務以公營為主,當香港越來越多長者,公共醫療開支便會不斷增加。根據政府委託香港大學醫學院推算,到了二零二二年,由政府承擔的公共醫療開支會由現時佔本港生產總值的2.2%增至4.4%,以現時價格計算約為六百五十億元!即使政府將醫療開支佔政府開支比率增至一成七,即約為四百一十億元,市民仍需供款二百五十億元! 這是很驚人的數目,我們真可以只靠市民供款嗎?現時約有二百多萬人供強積金,僱主僱員每月合共供款一成,但每年強制供款只有約二百六十億元!供款百分之三,根本不能應付醫療開支增加。
不過,香港較其他國家優勝之處,是香港有盈餘和儲備。筆者與黨友去年底與財政司會面時,建議政府成立「高齡人口儲備基金」。民主黨估計今年政府的盈餘,大約在八百至一千億元之間,很可能是歷來盈餘最多的一年,市民要求還富於民,政府「派糖」壓力不少。但在經濟好的時候,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刺激通脹,不利經濟,況且,為派錢而派錢不見得是理性的財政政策。與其如此,為何政府不將一部份盈餘:例如三百至五百億元,撥作「高齡人口儲備基金」,應付未來公共醫療開支增長? 至於這個基金的穩定收入,除了這筆三百至五百億元的種子基金滾存所得,政府可將現時外匯基金每年一半的投資收入,即約二百八十億元撥入高齡人口儲備基金,這個基金在五年內滾存一千七百至一千九百億元並不困難,這個基金,便可用來應付部份醫療開支增長,避免完全由市民供款承擔急促膨脹的醫療開支。既然政府延遲公佈諮詢文件,是不是應該將這個方案,列為選項之一呢?
同刊於2008年1月資本雜誌
作者 何俊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