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現時應正草擬預算案,近日有報章報道,政府可能削減薪俸稅,將免稅額回復至零二/零三年的十萬八千元及減稅等措施。不過,據筆者了解,市民現在最關注的,可能並非減多少稅,而是政府日後推出的醫療融資計劃,供款額會否很高。日前立法會辯論成立基金應付人口老化問題,雖然原議案和筆者提出的修訂議案同樣被否決,但是辯論當天早上,電台的「峰煙」節目中,據主持人透露,大部分打電話表達意見的市民,也十分支持成立筆者提出的「高齡人口基金」。
這其實很合理:即使政府在預算案大幅減稅,但是香港只有一百萬納稅人,毋須納稅的市民便不得受益;其他減稅措施的效用也類似:只有少數市民能受惠。但是,引入醫療融資,便實實在在地從所有市民的口袋中扣去一筆入息供款,而且是一項長遠的措施,一次性的退稅或「派錢」帶來的喜悅,似乎無法彌補每月醫療供款引致的擔憂! 當然,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廿多年後,香港的長者人口將由現時一百萬人,增加至二百七十萬人!
長者難免都有些高血壓、糖尿病、風濕這樣長期病患,而且香港尚有很多長者沒有退休金,他們都要依賴公營醫療服務。人口老化的後果,是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成本便自然大幅上升。 行政長官曾蔭權去年十月宣讀施政報告時表示,長遠而言,醫療開支無法完全由稅收支持,需要另覓途徑融資,而政府將會諮詢市民。筆者同意這個說法:如果完全由政府每年的恆常收入支付醫療開支,當醫療開支不停上升,便可能引致政府赤字,或令其他公共服務的資源減少,不利社會發展。不過,筆者提出的新建議,是政府不一定要將全部額外醫療開支直接轉嫁市民。
到了二零三三年,以零七年的價格計算,公共醫療開支將增至一千億元,政府大約可撥出四百二十億元用於醫療服務,餘下的開支,如果全由市民像強積金一樣供款,市民單是醫療供款,便要高達薪金的兩成二,才能填補這個不足,若連同百分之五的強積金,市民供款兩成七,每個月發薪一萬元,市民只能取得七千三百元,其餘都用於供款。筆者擔心,如果將人口老化引致的額外醫療開支,全數由市民供款的話,基層市民的負擔便會很重。
其實,政府今年有過千億元盈餘,一次過派出,不但不是所有市民可以受惠,更可能刺激通脹上升,對基層市民和經濟發展也沒有好處,政府何不從今年的額外盈餘中撥出五百億元,成立「高齡人口基金」,啟動香港為人口老化作準備的工作,不但令政府看起來更具遠見,而且着實地減低市民將來潛在的負擔,才是以民為本。
同刊於2008年1月11日文匯報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