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今年初的預算案,還是十月初的施政報告,財政盈餘的用途,似乎都集中在「還富於富」。雖然筆者也同意前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其實有嘗試讓基層市民分享經濟成果,包括加發一個月綜援金、傷殘津貼和生果金,可是,一批自力更生的基層市民,便因為既非住公屋、不需要交稅,也不領綜援而被遺忘。更令人遺憾的是,施政報告連嘗試讓基層市民受惠的努力也沒有作過:減稅只減薪俸稅的標準稅率和利得稅,但卻不肯增加生果金。 民主黨最近因應最新數據,評估政府今年盈餘將介乎八百億至一千億元,很大機會是歷來盈餘最高的一年!但是,盈餘多是否就能讓基層市民都受惠呢?根據政府的往績,筆者大有疑問。
「強醫金」加重市民負擔 另一邊廂,政府的「強醫金」似已「蓄勢待發」,要市民供款填補因人口老化而引致醫療開支增加的差額。雖然政府尚未公佈正式方案,但我們可從「御用智囊」智經先前提出的融資建議,窺探政府的想法。智經的方案,乃是成立個人的醫療儲備戶口,建議入息八千元以上的市民每月供款百分之三。先不論供款能否解決醫療融資問題,實情是醫療供款將會加重基層市民的負擔!舉例來說,一個月入一萬元、只有一名成員工作的家庭,雖然日後仍然不用交稅,但除了強積金,還要繳付醫療供款,即每月收入只剩九千二百元,這八百元,真會影響基層市民的生活質素! 民主黨沒有低估醫療開支增加的幅度,也同意不能完全依靠稅收支付醫療開支。
正因如此,民主黨更認為,完全由市民承擔稅收不足應付醫療開支的差額,市民的負擔將會很驚人。根據政府委託香港大學醫學院所做的研究顯示,到了二零二二年,醫療開支將會增至本地生產總值的4.4%,以今日的價值計算,大約是六百五十億元,即使政府願意將醫療服務的撥款由現時一成四增至一成七,即約四百一十億元,不足之數仍然高達二百五十億元!這與現時二百多萬名打工仔及僱主的強積金強制供款二百六十億元非常接近,但僱主及僱員要合共供款一成才達此數。因此,若醫療開支差額全部轉嫁市民,基層市民的負擔將很沉重。
成立高齡基金 應付醫療福利開支 民主黨上月與財政司司長會面時,便要求政府在來年的預算案中,不要以「為派錢而派錢」方式耗盡盈餘,建議撥出三百至五百億元盈餘,成立「高齡人口儲備基金」,再從外匯基金每年的投資收入中撥出一半作基金恆常收入,用來支付部分因人口老化而增加的公共醫療和福利等開支。根據民主黨的推算,即使基金完全沒有投資收入,在五年內,要滾存一千七百至一千九百億元並不困難,有了這筆基金,便能避免完全將醫療和福利開支即時轉嫁市民,即使日後市民仍要為醫療服務供款,供款額也會大大降低。 政府有近四千億元儲備,在外匯基金也有超過五千億元累計盈餘,而單是今年,盈餘也可能近千億元,如不「派錢」,政治壓力將會非常龐大;但「為派錢而派錢」不但不是善用盈餘的方法,更可能會加劇通脹,最終令基層市民受苦。處於兩難局面中的政府,是否應考慮一下民主黨的方案?
同刊於2007年12月12日文匯報 作者 李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