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落實基建改善基層生活
Friday, August 31, 2007

政府庫房今年「形勢大好」:財政年度才開始三個月,政府卻罕有地錄得近五十億元盈餘,這是過去十年也未出現過的。這也難怪,近年股市持續上升,零三年沙士時,恆生指數最低只有八千四百多點,現時已升至二萬三千多點;平均每日成交額更由零三年的一百億元,升至今年六百多億元!政府單是收印花稅也「收到手軟」,加上薪俸稅和利得稅收入也會增加,曾蔭權幾年前那句「想唔發都幾難」,現時用於形容政府庫房,可說是非常合適。近日中央政府推出「資金自由行」容許內地股市購買香港股票,對香港股市有支持,政府的財政在未來一段時間,都會很充裕。  

 

未來一年,政府最頭痛的,將會是「如果用錢」,令市民感到他們受惠於經濟增長。如果政府選擇「派錢」,便有違「審慎理財」的原則;如果按兵不動,則高增值行業的僱員薪酬大增,社會開始出現通脹,而令低技術勞工不但沒有人工加,而且面對百物騰貴,入不敷支,便會大大影響社會穩定。  

 

現時失業率已跌至約百分之四,但是先前從事建造業,而現時仍然失業的人的比率,仍高達百分之九,仍是各行業之冠。況且,據說現時有六萬名香港建造業工人在澳門當外勞,百分之九這個失業率並不反映實際情況,一旦澳門各間賭場相繼落成,建造業工人回流,日後他們上街的目的,便不再是要求加薪,而是抗議無工開。  

 

筆者認為政府應該盡快展開基建工程,例如興建少量居屋、恢復拍賣土地增加土地供應、盡快落實港珠澳大橋、興建港深廣高速鐵路、加速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和郵輪碼頭的進展等,有了這幾項大型基建,香港便有能力吸收建造業現時的剩餘勞動力。  

 

筆者從不贊同製造大白象工程,但是,現時香港與內地的交通網絡其實並不完善,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從最務實的角度出發,香港有大量市民需要到內地營商、工作,如果香港與內地的交通網絡欠佳,香港終會賠上整個社會的效率:市民不斷在車龍中和月台上呆等,影響香港的生產力、競爭力。現時香港很多企業在內地的業務仍然限於交通便利的珠三角範圍,若香港的業務要擴展至珠三角西面,則港珠澳大橋必須盡快落成。  

 

試想想,如果建造業工人有足夠的工作機會,收入增加,他們及家人的消費也將會增加,其連鎖效應,將能改善基層服務和飲食行業員工的待遇,改善貧富懸殊,令基層市民有機會分享經濟繁榮的成果。改善基建是政府的工作,這有助提升香港的效率和競爭力,又恰恰是解決香港現時面對的困難。這樣做,效果必比派錢來得有效。套句陳腔濫調,可以說是雙贏方案,政府何時才會採納呢?

 

同刊於2007年8月31日文匯報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