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負責香港財金的官員曾俊華和陳家強都是新人,其「理財哲學」仍未清楚。不過,他們的工作,比起唐英年和梁錦松應該容易得多。或許受惠於每日平均五、六百億元交易額的股市,今個財政年度首兩個月,政府已有五十億元盈餘,比去年同期的十五億元高得多。現時預測盈餘仍是過早,但如果一切正常,今年應該有可觀盈餘。過去幾位財金官員都過份保守,筆者希望新官有新作風,最重要是善用公帑和儲備,減輕市民的負擔,和為香港長遠的競爭力而播種。
大班教育難培養創意 政府實有太多儲備。有儲備不是不好,但錢要善用才有價值,否則只是一個數字。但諷刺的,卻是香港實在有太多地方需要新資源。看看我們的中小學,每班三十多人。筆者不期望香港可以做到如英美一些中學每班只有十二人的水平,但國際學校的債券炒至三百萬元顯示了甚麼問題?如果社會需要的是填鴨教育的產品,大班教育也無不可;但若要應付知識型經濟,下一代要有靈活和創意思維,這些不是大班教育的產品。政府還要將小班教學拖到何時?現時香港有五十一萬人每月收入不足六千,他們怎應付生活呢?對這些低技術勞工來說,內地新股上市、香港金融業蓬勃與他們無關,惟有期望子女成長後改善家庭經濟。
但他們又有多少資源可用於培育子女在這個講多元智能的時代,與同輩競爭?社會階級流動仍在,但貧窮循環也是事實,政府除了「社會企業」,有甚麼能令這批處於貧困邊緣的人士也能有工做,也能貢獻社會、走出貧窮呢?還有很多長者長年等待護理宿位,一等就是三、四年,有些甚至等不及宿位。為甚麼不增加宿位?不少長者有長期病患,醫療費不菲,為甚麼從不讓他們享有半價? 應增加長者護理宿位 一個保守的財政司司長,會視以上的是「福利」,但筆者不會從這個角度看問題。上面的措施,每年約需四十億元。改善教育質素是長遠改善貧富懸殊的方法,也能強化香港的競爭力。其實,香港已極缺乏人才,再拖下去會拖垮香港的高增值行業。
至於增加長者護理宿位,政府需要增加開支,但卻是雙贏方案。市民可以放心交託長者予專業機構而出外工作,護老機構聘請低技術勞工,有助改善失業率及低薪問題。若將護理院設於天水圍、屯門這些職位不足的地區,便能改善失業和低收入家庭的經濟狀況。筆者仍然相信,香港人寧願工作而不靠福利,政府創造低技術職位有助透過市場改善財富分配。不過,筆者建議創造的職位,不是「為創造而創造」,而是因應社會的需要,打通經脈,讓一些需要大量聘請低技術勞工、在香港有需求的行業在香港生根。護理安老院是其中之一,回收業也一樣。很多福利、教育、醫療問題,只需花很少資源便可大大改善。可惜政府太保守,看到國際貨幣基金會的報告便「腳軟」,唯命是從地說要研究大增儲備。
先了解基層市民需要 筆者勸兩位新官,處理公共財政問題時,不應只向上望,只顧國際機構的反應;而應先向下望,了解基層市民的需要。其實,政府的財政極健康,儲備也實在太多了!政府有三千七百億元儲備和五千多億元外滙基金累計盈餘,為甚麼政府寧願將九千億元放在庫房,也不肯花三、四十億元在有利社會長遠發展的地方?將市民九千億血汗錢放在庫房不用,除了顯示政府沒有遠見外,對香港有甚麼好處呢?
同刊於2007年7月17日蘋果日報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