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香港稅基不窄
Monday, June 18, 2007

去年政府計劃推出銷售稅而進行公眾諮詢,因被市民強烈反對而終告收回,卻繼續就「擴闊稅基的其他方案」諮詢市民意見。日前,財政司司長公佈諮詢文件的最後報告,指「市民……普遍認同現時香港的稅基狹窄」,為日後開徵新稅留下一條尾巴。不過,筆者認為「香港稅基狹窄」這個說法極有問題。 政府○○年委任「稅基擴闊的新稅項事宜諮詢委員會」,委員會委託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研究香港的稅基。該公司提交《稅基研究報告》(畢馬威報告),結論說「以國際標準來說,香港的稅基非常狹窄」,自此,「香港稅基窄」便有了依據。可是,畢馬威報告的論據並不客觀,甚至可以說是偏頗。 報告無提差餉稅基闊 報告比較了香港與經合組織的稅制,指香港的收入遠低於這些國家、稅收只來自幾種主要稅項、過份依賴與物業相關的稅收和非稅收如賣地及投資收入,所以認為香港的稅基太窄。

 

報告尤其強調香港沒有一般性的銷售稅,是稅基窄的原因之一。其實,銷售稅的稅基雖然比薪俸稅闊,但很多政府會豁免食物和必需品;政府提出的方案,也豁免金融服務、住宅物業買賣、慈善及非牟利團體的稅收,而豁免越多,稅基便越窄。遺憾的是,畢馬威報告並沒有指出,香港已有稅基廣闊的稅收:差餉。差餉的稅基闊──比銷售稅的稅基還要闊──因為差餉沒有豁免機制,即使公屋、自住甚至空置的物業也要繳納差餉。除非政府徵收人頭稅,否則,無論是銷售稅還是其他新稅,稅基不可能比差餉更闊。由此證明,香港的稅基其實不窄。筆者同意報告所指,政府收入是否足以應付開支,是衡量稅制是否廣闊的其中一個條件。

 

可是,報告只比較不同國家的收入,卻沒有比較開支。香港的收入遠低於經合組織成員國,單比較收入,容易得出香港要擴闊稅基的結論。但香港的開支,大約只及經合組織成員國的一半。收入雖然少,惟過去廿多年香港大部份時間有盈餘。相反,既有銷售稅,收入又多的「萬稅」經合組織成員國,很多有長期而嚴重的赤字,可見財政是否穩健與稅種多寡、稅基闊窄,無直接關係。香港稅種少、稅率低,但財政極為穩健。 經合組織也挺物業稅 筆者認為,只看收入去衡量香港稅基窄並不恰當,因為徵稅的目的,是應付開支。如果忽略香港對公帑的真正需要,而單是追求收入與其他國家看齊,可能出現一方面收入遠超開支而用不完,另一方面稅收令市民不勝負荷的情況,兩者都不理想。至於依賴來自物業的稅收是否不健康,則屬見仁見智,難有定論。顧問報告認為物業稅收波動嚴重,是令政府收入波動的原因,所以依賴物業稅收並不健康。不過經合組織一份報告卻看到物業稅的好處,指「物業稅的稅基固定……是難以逃稅的稅種」,而且「物業稅收一般來說較容易預測」,更建議成員國地方政府,增加物業稅佔收入的比例,可見意見並不一面倒。

 

況且,過去幾年香港物業價格波動,是因為樓市泡沫爆破,而這或多或少與過渡期間土地供應受限所致。政府控制所有土地供應,只要供應能因應需求調整,便不應出現嚴重的樓市泡沫,也不應再有樓價下跌八成的現象。 政府不應據此開新稅 畢馬威報告只說了故事的一面,報告忽略了很多能證明香港稅基沒有問題的事實。當然,筆者不是說畢馬威公司不專業。曾蔭權當時任財政司,見九八至九九年度有財赤,病急了藥石亂投,成立一個政府專責小組和這個委員會,「證實」香港「有結構性財赤」和「稅基窄」,好讓政府開徵銷售稅,政府根本不想了解事實。 如果「香港稅基窄」只是政府在象徵銷售稅的諮詢完結時,讓官員有下台階的用語,或者並無不可,因為日後的政府可以完全推翻這個說法。但是,若政府以此為基礎開徵新稅,這場由政府自編、自導、自演的「皇帝的新衣之香港稅基窄」,終有一日會被人揭穿皇帝原來沒有穿衣服。

 

同刊於2007年6月18日蘋果日報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