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香港的貧窮問題源於失業,失業是由「經濟轉型」引起。倘若政府有誠意紓緩貧窮問題──筆者如此說,因為曾特首在立法會答問大會回答筆者提問時,質疑「堅尼系數」的可信性,被輿論批評漠視貧富懸殊問題──便應追本溯源,設法讓低技術的市民覓得一職。每個社會都是一個人才金字塔,高質素的人才少,欠缺技能的普羅市民多。
香港經濟轉型,令社會需要的高技術勞工、專業人士大增,欠技能的工人跟不上社會急促變化,便難以覓得一職,造成結構性失業。 解決失業問題,當然無可能只靠一條藥方,更不能單靠派錢,筆者拋磚引玉,試提一項建議。其實筆者曾建議財政司司長,考慮在新界西北覓地設「老人村」,既為紓緩長者輪候護理宿位的需求,也有助在這些失業重災區增加人力需求,尤其低技術的工種。 長者有長期病患或年老行動不便,入住安老院有專人照顧,令家人安心,但現時有二萬多名長者輪候護理安老院和護養院,等候時間分別為三十二個月及三十八個月,宿位明顯不足。
政府可考慮因應需求,逐步在新界西北:鄰近元朗、屯門、錦田和天水圍,闢地設低密度的老人村,提供不同服務質素和收費的宿位。老人村不必一定全由公帑資助,也可以由私人機構投標,旨在增加長者宿位的供應量,和讓市民因應需要選擇不同的服務。 老人村將需要大量人手照顧長者,一些非技術勞工經簡單訓練,應該能應付大多數照顧長者起居飲食的工作,再者,有了老人村,相關的服務便會應運而生。居於新界西北的居民,便可考慮在就近工作,紓緩交通費昂貴引致的問題,家庭主婦也可以任兼職工,兼顧家務及增加家庭收入,有助改善新界西北居民的生活質素。
老人村的選址宜設於近郊,既可讓長者享受更佳的居住環境,政府所付出的地價成本也不高。的確,政府或需要作些少投資,例如犧牲些少土地收入、增加公帑資助的宿位數目等,但這些公帑資助既是需要,也有效益,若能達致改善貧富懸殊之效,何樂而不為? 相信財政司司長也明白,扶貧不一定要派錢,政府創造就業更不應製造一些可有可無的工作。即使「派錢」短暫地解決到貧者的溫飽問題,卻不是長遠解決貧富懸殊的方法。政府扶貧的方針,應是尋找雙贏甚至三贏的方案,因為香港人需要的,是一個自力更生的機會和一份尊嚴。 除了老人村,民主黨也提議政府應加速落實基建,讓建造業工人「人人有工開」,不知財政司司長可會考慮?
同刊於2007年2月23日文匯報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