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 此乃刊登在文匯報2007年1月19日專欄文章之原文,與刊登版本有異。 曾蔭權高調公佈「十一五與香港經濟發展」五份厚如電話簿的報告書,全情投入國家的十一五規劃內,歡欣之情溢於言表;翌日,美國傳統基金會公佈香港連續第十三年成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香港看似既能滿足西方渴望香港是自由城市的要求,又能與仍由計劃經濟過渡至市場經濟的內地配合得水乳交融,盡顯香港懂得左右逢源的「醒目仔」本色。
不過,「最自由經濟體系」的註腳是:香港在商業自由度及不受貪污影響程度兩個範圍,則遠不及排在第二及第三名的新加坡及澳洲;曾蔭權早前「積極不干預政策不再存在」的言論,也引起國際社會憂慮。 筆者並不認同香港應納入國家十一五版圖,不過,若就大型基建及跨境基建規劃協調也並無不可。
以機場和貨櫃碼頭這些大型基建而論,珠三角不停興建貨櫃碼頭和機場,其中一個原因,便是沒有將香港世界級的貨櫃碼頭和機場納入規劃內,這會導致資源重疊,最終兩敗俱傷。以貨櫃碼頭為例,香港因為處理費高昂,競爭力不及深圳;但以機場為例,香港在中短期將仍是區內的國際空運中心,鄰近的機場,可能因失去競爭力而虧本。這些大型基建耗費驚人,若規劃不當便會浪費大量資源,既不環保,對本港及內地的居民也不見得是好事。
至於跨境基建,則更明顯,兩地不合作,跨境的道路和橋樑根本駁不通! 至於其他方面,例如金融、旅遊、貿易等,香港應否納入國家的十一五規劃,筆者則較為保守。香港的優勢是自由經濟,香港市民也從過去數十年本港的發展,深深體會到自由經濟的優點;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從去年起,「五年計劃」也改為「五年規劃」。筆者更相信,中央政府不希望香港越來越走向計劃經濟的道路。
雖然,曾蔭權的十一五報告內的措施與策略,大部份在立法會也曾提及,報告大體上只是將現有的工作,或將要做的工作與四個「支柱產業」和內地相關的部份抽出重新包裝,尚未算是香港的「十一五計劃」,最多不過是他用作競選連任的經濟政綱,但當筆者得知報告比施政報告還要厚,又巨細無遺地列出他的工作清單,包括「推行“ 正確運用英語" 運動,改善公眾地方指示牌上的說明」和「在旅遊點及北大嶼山公路和機場快線沿途設置宣傳牌,以推廣香港」,不明白與「十一五」的關係之外,也難免想起北京為迎接零八奧運而進行種種「洗太平地」工作,已搬到了香港。 討論十一五很應該,但要適可而止,千萬不要出現內地往市場經濟走而香港循反方向而行的笑話。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