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每日交投高達數百億元,落筆之際,恒生指數離二萬點不遠矣,正好粉飾繁華盛世,迎接即將來臨的回歸十週年。市民對香港的前景一度很悲觀,但隨著內地市場化,各種各樣的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市民排隊輪候內地企業招股表格參加新股上市的「大抽獎」,冲淡了香港經濟欠佳的印象,卻也吊詭地揭示香港經濟建築在浮沙上的事實。 即使在前任特首董建華欽點以前,金融服務一直是香港的經濟支柱。
金融服務是香港維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因為香港成本高昂,必須以高增值行業為支柱,但是香港不能只有金融服務,因為香港不是紐約,也不可能是紐約。在紐約,無法參與高增值活動的人,可以選擇到物價較低的城市或鄉村工作和生活;但政府不能將無法投入高增值行業的人推往四川(因深圳的物價也越來越接近本港了),若香港沒有足夠的低技術職位,失業率將會大幅上升,而福利開支將會增加,更有可能令貧富懸殊惡化,和出現貧窮循環問題,對香港長遠的發展並沒有好處。
去年失業率回落至4.4%,已屬較可接受的水平,但建造業工人失業率仍高達9.4%。當然,筆者不是叫政府「製造」無必要的工程「增加職位」。 聖誕節長假期結束,從內地經陸路返港的市民,如經落馬洲,必會感到該處已飽和。隨著中港兩地的經貿交流越見頻密,我們的陸路基建,如道路及鐵路,是否能滿足需求呢? 香港的基建實在未能追上兩地的人流和物流的需要,例如連接內地、明年通車的西部通道,到港後要經已飽和的屯門公路到市區!西部通道疏導中港交通的效用,會否因為屯門公路塞車而大減呢? 即將興建連接廣州的港深廣高速鐵路,會否因為傳聞中政府選擇與西鐵共用路軌而非興建專用路軌,而失去了應有的高速連接廣州的效用呢? 還有一直只聞樓梯響的港珠澳大橋呢? 香港的陸路跨境通道容量不足,是香港與內地經濟交流的樽頸,嚴重阻礙兩地經濟交流:往內地經商、工作的人士,需要浪費更多交通時間;貨運業因成本上升,競爭力每況愈下;港珠澳大橋一天未落成,香港企業要開拓珠三角西部的商機,更是談何容易。
香港過去一直是外資進入內地的窗口,現在香港仍有優勢,但若香港與內地的交通欠佳,不但未能吸引新的外資,更可能會令在本港的外資企業撤離香港,直接進入內地。 落實這些陸路基建,除了是在內地投資的商家,更有零售和旅遊業的員工、陸路貨運業界等低技術的就業者,最重要的,將會是失業或開工不足的建築工人! 現時香港經濟理想,資金不成問題,政府今年的盈餘,將會遠遠超出原先預算的五十六億元,可能高達三百億元,政府應趁現在,盡快落實一些有利香港長遠發展的基建,尤其港珠澳大橋,追回過去數年損失了的時間,避免香港失去僅有的優勢。
同刊於2007年1月盛世雜誌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