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距離數碼社會還有多遠?
Monday, November 20, 2006

又是「三年一度」《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作公眾諮詢的日子。上月中,工商及科技局公布諮詢文件,展示未來三年香港發展資訊及通訊科技的藍圖。  

 

第一份「數碼21策略」於1998年推出,隨技術發展和社會應用資訊科技的程度,當局至今修訂了該策略三次。這三份策略,貫徹以「把香港發展成為區內領先數碼城市」為目標,經歷了「建設、發展、維持」(To build, to develop, to sustain)的階段。無可否認,當局在過去十年推行資訊科技政策,取得不少令人鼓舞的成果。寬頻上網和流動電話的普及、引入電子交易條例、開放電訊市場、開展電子政府計劃、推動科研活動、鼓勵各行業推動電子化改革等,確切為發展香港成為數碼城市建立了柢柱。   

 

然而,在希望成為區內數碼先導者的,不獨香港一個。今年上半年,新加坡、台北、南韓已紛紛推出積極進取、具前瞻性的資訊科技政策藍圖和計劃。新加坡的「智慧國家2015」(Intelligent Nation 2015),旨在利用十年時間把資訊及通訊科技充分融入政府和公私營機構的運作,以及市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娛樂。當中較具革命性的措施,包括鋪設「營運者中立」的全國光纖網絡(National Fibre Network),讓市民在公眾場所也能無線接達上網。此外,新加坡還會發展下一代全國性電子及流動付款基建,以支援開發更多創新的付款系統,鞏固當地銀行和金融服務業的地位。

 

台北方面,當地政府也從建設資訊基建於手,打出「無線城市」的旗號。至於南韓的策略,則較重發展技術和高科技產業,以維持它在技術水平和電子產品研發方面的先導地位,以此作為南韓經濟發展的支柱。

 

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香港若要繼續確保其作為領先的數碼城市的地位,下一階段的資訊科技策略該當如何? 新策略缺少新項目新公布的數碼21諮詢文件,詳細向公眾闡釋推動如:感應及識別技術、下一代互聯網等選定技術的原因,以及大力支持發展電子病歷系統和智能運輸,算是回應了業界的倡議。然而,文件同時花了相當篇幅述過往工作取得的進展、重複陳述已經公布或現正進行的措施,但卻沒有確切提出新措施。

 

特別令業界失望的是,諮詢文件在建設無線科技基建、推動數碼內容和進一步拓展電子商貿仍一如以往把政府局限於擬定政策架構和提供規管環境的角色。事實上,在發展無線科技方面,政府應秉承其倡導者的角色,例如率先在政府辦公大樓、政府合署、由政府部門管理的公共場所鋪設無線網絡,作為推廣無線數據及內容應用的示範點。此外,在部分公共屋推行無線網絡試驗計劃,也可向公眾展示無線科技的技術和應用,讓市民體驗未來無線生活的方式,作為日後進一步推動各式公共或商業流動應用服務的誘因。

 

至於數碼內容方面,當局應考慮鼓勵公營部門發展數碼內容服務,例如資助文化、古蹟、藝術機構廣泛採用嶄新技術,把機構的收藏品數碼化和推動虛擬展覽,讓市民能隨時隨地以電子方式閱覽資訊或欣賞展覽。這既可培養市民使用數碼內容的習慣,藉以帶動工商界推動數碼內容業的發展;同時也能貫徹電子政府策略,由政府以身作則,帶動電子作業的模式。

 

IT政策需公眾參與

「配合科技發展,共創數碼社會」,不只是工商及科技局和資訊科技界的事。一眾政策局和部門,以及其他作為香港經濟支柱的行業,也應參與其中。因此,當局應成立電子商貿專責委員會,並下設多個行業委員會,由相關行業的業界人士擔任成員。行業委員會應按不同行業的特質和需要,研究在該行業建立有助提升行業競爭力和生產效率的資訊基建╱系統,推動該產業電子化轉型,並促進業內商會及研發機構之間的合作,把現有的科研成果轉化為適合該行業發展的應用技術。   

 

縱使科技已融入市民的生活當中,但香港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數碼社會,還需要一份具前瞻性、能夠清楚描繪未來資訊世界的發展藍圖。這份藍圖是「眾人之事」,筆者謹期望業界和公眾人士能積極表達意見,共同創造資訊無間的都市。

 

同刊於2006年11月20日信報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