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盈餘「超標」令公眾嘩然,但一百四十億元盈餄其實比筆者估計為少。筆者認為政府應還富於民,可惜不少人士仍主張「積穀防饑」,卻不知「穀倉」已滿溢。打個比喻,穀再積下去,要耗費另建一個穀倉存穀,豈非得不償失?二月初筆者估計,政府零五/零六年的盈餘,應約為一百五十億元。
筆者雖沒有馬時亨局長手上的帳目,但政府截至十二月底,赤字只有六十億元,薪俸稅尚未入帳,而且股市活躍,印花稅收入不菲,一百五十億元盈餘其實相當保守。事實上,當時銀行及專業會計師也估計盈餘是一百至二百億元之間。 預算案公佈的四十一億元令中環一地眼鏡,但預算案公佈後一週,庫務署公佈截至一月底,政府盈餘達一百九十六億元。四月底,醜婦終需見家翁,政府不得不公佈,零五零六年實際盈餘是一百四十億元。
馬時亨局長五月中在電台節目解釋政府盈餘「超標」,是三月的印花稅達新高,以及很多市民將原應在四月繳交的薪俸稅,提早到三月繳交所致,令政府第一季收入比預期為多。但政府三月的收入,卻只有二百四十億元,是自九七/九八年度至今第二年最低!今年的「真正」盈餘是多少,其實仍是個謎。
至於儲備方面,政府的財政儲備,現時已高達三千一百億元,這還未計算外匯基金內高達四千四百億元的累計盈餘,兩者總和多達七千五百億元,大約是政府三年九個月的開支,或者整個香港半年的生產總值。我們需知道,管理資產是有成本的,而香港社會,又著實需要更多資源,投資基建和社會福利服務,解決比過往更嚴重的貧富懸殊。 數年前政府赤字,尚有藉口加稅和收緊開支──雖然民主黨並不同意──但現在庫房水浸,政府應將薪俸稅──更具體地說,政府應將薪俸稅的免稅額、邊際稅率和稅階,回復到零三年未因赤字而加稅前的水平。
至於投資社會方面,對增強香港競爭力的基建要盡快推行,追回過去數年因經濟欠佳和資源緊絀而放慢了的腳步。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郵輪碼頭、港珠澳大橋、連接廣州與西九龍的區域快線,都是對香港未來發展非常重要的工程。我們也不能忽視培訓人才的部份:推行小班教學、讓低收入家庭子女有機會參加課外活動的兒童發展基金、跨區的交通津貼、資助幼兒教育都是讓香港人才發揮潛能的政策措施,政府應予落實。
再者,若曾蔭權希望達成「建構和諧社會」的重要使命,便應學習溫總理,體察社會上最基層市民的失活苦況,落實更多扶貧的措施,尤其要將先前扣減了的長者和殘疾人士的綜援金額回復到未削減前,讓他們能在通漲重臨時有尊嚴地生活。
同刊於2006年6月盛世雜誌
作者: 單仲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