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生態旅遊調查結果公布:慎防旅遊破壞環境, 民主黨促制訂自然及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策略
Friday, October 17, 2003

以自然或生態為取向的旅遊在香港近年如雨後春筍相繼出現。 越來越多的市民對自然及生態旅遊感興趣, 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數字亦顯示, 到郊野公園的遊客每年上升, 在01-02年, 遊客數目已達1千1百多萬。 為了解現時生態旅遊對具生態價值地點的影響、市民對生態旅遊的認識, 以及收集他們對發展生態旅遊的規劃、政策、推廣、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意見, 立法會議員兼民主黨環境政策發言人羅致光於本年9月進行了一項「生態旅遊調查」。

 

生態旅遊調查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向市民及一些行山團體及郊遊活動團體進行問卷調查; 而第二部分則是到六個生態旅遊地點進行實地調查, 觀察受影響情況。是項調查成功訪問了982名市民, 主要結果如下:

 

對生態旅遊的認識方面:

雖然多半被訪者認識到「生態旅遊」是「以保護大自然資源為前提的旅遊方式」 (63.3%) 及「著重體驗和認識大自然」(69.0%), 但不足半數者知道「生態旅遊」的另一些特性是要「設法減少對大自然的影響及資源的消耗」(41.5%), 及導遊需「對生態環境有深入的認識並能作詳細的介紹」。 只有少數被訪者知道可採取以「小組成團」的模式進行生態旅遊(33.0%)。 對生態旅遊是否構成環境壓力方面: 大部分(72%)的被訪者認為現時主流的生態旅遊方式已對自然生態環境構成壓力或已構成很大壓力。

 

對生態旅遊政策的意見:

由於香港生態旅遊的發展缺乏清晰方向, 而環境又正面對壓力, 接近七成被訪者(68.1%)贊成「政府應清楚列明發展生態旅遊的地點」; 另, 七成被訪者(70.8%)贊成「政府應評估極具生態價值地點的承受能力, 並定出參觀人數的限制」; 又, 多半被訪者(61.9%)贊成「以香港自然生態地點作為吸引旅客的新景點」

 

對生態旅遊服務的意見:

最多的被訪者認為在他們參加過的生態旅遊活動中, 提供生態旅遊服務的公司/組織的質素屬一般(39%); 不知道公司/組織質素如何的也佔36%; 近七成(68.2%)被訪者贊成政府「應促進生態旅遊業建立認證制度, 以鑑別生態旅遊產品」   

 

對生態旅遊基礎配套設施方面:

近半的被訪者(46.6%)認為現時本地自然生態旅遊資訊並不足夠, 認為資訊足夠的則有27%; 資訊不足例如在路線資料, 科學研究結果, 動植物資料, 介紹生境的重要性等方面; 四成多的被訪者(48.5%)認為交通服務配套設施不足夠或十分不足夠; 七成多被訪者(71.7%)認為洗手間數目不足夠或十分不足夠。在認為洗手間不足夠的被訪者數字裏, 男女比例相差無幾; 至於洗手間的衛生環境方面, 過半被訪者(60.8%)認為衛生環境差或者很差; 在沿途路線指示牌方面, 七成多被訪者(71.7%)認為不足夠或十分足夠; 在沿途生態詮釋牌方面, 則有五成多被訪者(57.5%)認為不足夠。

 

 對個人行為的意見:

為減少對生態及自然環境的影響, 超過九成人認為「應該將自己產生的垃圾自行帶走」

 

立法會議員兼民主黨環境政策發言人羅致光表示, 是次生態旅遊調查結果反映了多項意見: 第一, 近年往郊野或具生態價值地點遊人增加, 活動頻繁, 已經對這些地點構成嚴重的威脅。 這不論在市民的意見或在自然生態地點所拍攝的相片中均可反映出來。 即使是在海岸公園的範圍內也可發現隨地垃圾、海底垃圾及踩爛珊瑚事件 (見相片)。 羅致光認為政府需正視環境在不斷惡化的問題, 政府一方面把一些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地區推廣成旅遊景點, 但另一方面卻未能顧及遊人增加對環境及社會造成的影響, 實是令人擔憂; 第二, 市民對生態旅遊的認識不足, 生態旅遊除了是著重體驗和認識大自然外, 也需要減少對大自然的影響及資源的消耗, 小組成團亦是基本條件之一, 但市民對此不太清楚。

 

羅致光表示現時流行的一日觀賞團或數百人一起觀海豚, 實不能視為生態旅遊(見相片); 第三, 遊人的增加, 自然生態地點的配套設施卻未能相應改善, 以致現有設施不勝負荷, 環境衛生亦大受影響, 羅致光舉例說: 七成多被訪者(71.7%)認為洗手間數目不足夠; 過半被訪者(60.8%)認為洗手間衛生環境差(見相片); 在生態旅遊資訊方面, 市民認為路線資料、科學研究及動植物資料不太足夠。羅致光議員表示, 現時生態旅遊發展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整體的規劃, 以致生態環境面對壓力, 而配套設施又亦未能應付大量遊客。 因此, 民主黨促請政府制訂一套自然及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策略, 以確保旅遊、生態環境、文化及經濟得到平衡的發展。

 

民主黨建議政府以下策略:  

1. 推廣具環境責任的自然及生態旅遊方式, 盡量減少旅遊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

2. 列明發展自然及生態旅遊的地點, 以令市場、公眾及遊客有清晰指引; 生態極敏感的地方不能作群眾性的生態旅遊;

3. 為供群眾性參觀的自然及生態旅遊地點採取妥善的管理政策, 並評估地點的承受能力, 如有需要, 需定出參觀人數的限制;

4. 促進自然及生態旅遊業建立認證制度, 使旅遊業邁向專業化;

5. 在可供群眾性參觀的郊野和生態保育地點, 改善這些地點的基礎配套設施, 如公共交通服務、洗手間、路線指示牌及生態詮釋牌;

6. 教育及宣傳觀賞生態守則, 減少市民不良的旅遊習慣;

7. 在制訂策略時, 需提供渠道, 吸納使用者的意見, 令使用者有歸屬感,共同保育這些地點。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教育總幹事梁嘉恩表示, 現時的自然及生態旅遊確實令這些具生態價值地點受到損害: 如垃圾增多, 市民或導遊揚聲器的噪音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的寧靜, 更甚的是那些地方的稀有品種動植物受到破壞, 例如東平洲的爛珊瑚及沙洲及龍鼓洲受了傷的海豚。 但部分這些地點已被列為海岸公園及具特殊科學價值的地點。 她質疑這些地點及其稀有品種是否得到適當的保護及管理。

 

民主黨環保政策發言人:羅致光

日期 :2003年10月17日

 

民主黨生態旅遊調查